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不幸的是,其中记住这一点的并不多。
电影《小王子》是法国马克·奥斯本执导的电影,这部电影从上映之日起,就收获了无数成人的泪水,从票房来看,无疑是成功的。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美丽但眼里却没有光的小女孩,跟随妈妈穿梭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母女搬入郊外的房子里生活。本来小女孩按照妈妈为自己定的“人生大计”努力着,却被旁边老爷爷的写着《小王子》童话的纸飞机吸引,如此,小女孩的生活开始改变……
在年,我第一次看电影《小王子》,那时候我刚毕业,带着迷茫和憧憬走进电影院,我看到的是成人世界的荒诞与无趣,以小女孩的妈妈为代表的大人,穿梭在钢筋水泥之中,盯着孩子完成“人生大计”,这分明就是把自己对孩子的想象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分明就是“自私”的妈妈。
如今,我重温《小王子》,故事相同,看到的却不一样,对我而言,自身的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让影片有了新的生命。
01.如果可以,谁想做那个“掌控一切”的妈妈
影片开头,小女孩正和妈妈在练习入学面试那个“最重要的题目”,“你有上沃斯学院的潜质吗?”两母女准备好了完美的答案,想在面试的时候一展风采,可面试老师却临时换了那个“最重要的题目”,导致小女孩答非所问,最后晕倒到面试教室内。
由此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准备,准备毕业、准备找工作、准备面试的题目、准备升职加薪,我们试图掌控自己的生活轨迹,但事不如人愿,每一次准备好的面试题目、工作方案,很快都被面试官或者领导否决掉。
那么既然事事时时变动,我们为何还要试图掌控这一切呢?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强大的不安全感,似乎只有做好准备,一切才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能减少内心的不确定性。
电影中小女孩面试失败后,妈妈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方案,实行B计划。她们买了一套廉价学区房,保证小女孩能够读沃斯学院。妈妈还为小女孩制定了一套“人生大计”,需要小女孩每天按照计划,充分利用好每一天、每一小时和每一分钟。
一切都在妈妈的掌控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直到邻居老爷爷突然扔到小女孩家里一个纸飞机。小女孩打开纸飞机,发现上面有一个关于小王子的美丽的故事。
当妈妈发现小女孩和老爷爷成为了朋友后,她将那些小女孩视为宝贝的小王子手绘扔进垃圾桶,看着小女孩做题、看书。
此时,很多人都在批判妈妈对孩子的控制感让其无法喘息,妈妈也成了荒诞无趣的大人,万千影迷的指责对象。可是,如果可以,谁想做那个掌控一切的妈妈呢?影片中,小女孩的父亲始终没有出现过,妈妈可能是个单亲妈妈,也可能是在“丧偶式育儿”,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的缺失,让妈妈和孩子都没有安全感,于是,妈妈试图在掌控孩子,让孩子成为“很好的大人”,避免成为自己的副本。这样的妈妈,你怎么忍心指责?
我有一个朋友,她毕业之后,来到了杭州,她很努力,白天忙工作,整天泡在文件和客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1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