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读后感 >> 正文 >> 正文

童话中含有小说的质素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5/3/11
每个民族都不缺乏童话,也不缺乏小说。但童话中含有小说的质素,似乎已经成了小说发展的原初形态,或者叫做前小说阶段,就不得不让人研究一番了。不管是安徒生童话还是格林童话都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而且故事都具有被称为小说三要素的人物、情节、环境。即便童话中主人公是一株拟人化的植物或者一个动物,也算是人物形象了,情节再幼稚也是情节,环境是虚构的也一定是环境。如此看来,童话就是原初形态的小说,只不过写得通俗易懂,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而已。但也有例外,就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的《小王子》,颇具隐喻意义,简直可以称为象征主义小说典型之作了。也就是说,童话不仅是一种小说,而且还具有多种风格流派,给孩子们从小就灌输了小说的因素,故事性强,隐喻意义更为明显,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恐怕看过《小王子》的人以后看到卡夫卡的《城堡》也就不会惊异于里面的隐喻意义了。其他的诸于《海的女儿》、《青蛙王子》、《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无一不是对现实的演绎,加上作家特有的结构故事的方法就成了一篇地地道道的小说。但为什么童话不能成为成人化的小说呢?因为接受对象不同,童话的接受对象是儿童,成人化小说接收对象是成人,而且作家创作的时候就知道这种接受对象的不同,并且适应市场的需要,创作了童话或成人化的小说。当然,也有一部分“跨界”读者存在。儿童开始读成人化小说,成人读童话,竟然毫无违和感。因为童话就是小说的原初形态,只不过生字词少一点,故事情节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人物性格也不是很复杂,超越世俗的构想比较多,审美多于审丑。从审美方面说,不管童话还是小说都代表一种审美文化,需要作者创作的时候带着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构思,去灵活运用文字表现,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审美的意义,不然只会带来坏处。儿童是从童话开始认识世界的,这时候如果注入很多负面情绪就会让儿童厌弃这个社会,而变得不正常起来。审美却可以让他们从美的角度来认识世界,从而生出许多生活的希望。小说也是如此,从总体上来看是审美的,但也不乏鞭挞假恶丑。毕竟成人是有明确的是非观的,也是有理性的,看了感性的小说之后会形成自己的判断,也会和自己原有的审美形成互证,进而明白很多道理,甚至为之而深思,久久不能平静。获得审美的阅读体验之后,就会感觉精神愉悦,思想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儿童读神话之后,也会获得审美愉悦,并以之为认识世界的参考,或者作为说话的根据和底本,去发展自己的认知了。童话是对成人世界的隐喻性描写,是对自然社会的拟人化描写,虽然起点比较低,但绝对含有小说的质素,或者说就是小说也是可以的。而小说是对真实现实生活的一种加工和再生产,比较逼真,却不是简单地进行隐喻性描写和拟人化构思。由于儿童需要父母照顾,成人则不需要,小说比童话影响更为深远,但童话伴随着人们成长起来,对人们的影响又是根深蒂固的。很多成人读过很多小说,却不记得小说的名字或者主人,而他们却对小时候读过的童话印象深刻,还要让自己的孩子来读,已实现童话的传承。童话本身有教育意义,而小说似乎没有明显的教育意义。一旦附载了教育说教,童话也就失去了自由的土壤。小说早就摆脱了“文以载道”的传统,变得自由灵活起来,更加自由,也更具有影响了。只不过,大多数小说都可以找到一个或几个童话故事作为原型的,并不能埋怨小说家灵感缺乏,或许童话已经把人类社会的一些人和事演绎完毕了,小说只是在改写童话故事,或者在剪辑、变形童话故事,以此形成后创作。也就是说,不管小说如何变化,都能在童话故事里找到人物的行动元,找到根据。那么,童话和小说就是同根同源了。而童话的小说质素在人们小的时候就已经深入人心了,似乎对作家们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以至于到现在,演绎童话并编成小说的人大有人在,也就直接让小说认祖归宗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1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