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你的过得好吗?
这一年是我遇到坏人最多的一年,却也是我碰到贵人和好人最多的一年。
当然,也是我增长智慧最多的一年——身段变得更软,手段变得更硬,挺好的!
很快翻过去吧,今天我想跟你说的是即将到来的。
年的1月,注定将成为我这一年里最重要的回忆,因为在1月4日这天,我终于实现了一个梦想:
「把他请到现场,跟我的“音符”们见面。」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家周国平。(报名请戳蓝字)
请到周国平老师现场跟我的“音符”们做分享,其实这个想法我埋藏在心里有近20年了。
每个女孩子的生命里都会有几位男性的前辈引领着自己视野开阔、成长和成熟,对我来说,周国平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以前的大学校园,流传着“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这样的话。
也就是说,在当时大学生的心目中,如果男生女生不读他们的书,则“大学相当于白上了”。
读到周老师的作品的时候,我还没上高中,那时候的我正处在刚刚开始对青春、人生、爱情、生命价值、人要如何度过一生等等大问题开始思考的年纪。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这些人生大问题也不可能去跟家长和老师做深度的讨论,他们要么会觉得你是个小屁孩瞎想,要么就会对你的精神状况开始担心起来——这孩子怎么不想着解题,开始思考怎么活下去呢?是啊,那时的我正在解一道人生的大题。
其实每个人的青春期在确立自我、人格成熟的阶段,都会经历这样的思想启蒙时期,对世界是好奇的、但也是恐惧的、是蒙昧混沌的、甚至是抑郁低沉的……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该往哪里去?
很幸运,我在那个年纪读到了周国平。
就在两周前,在周老师的家宴上,我当面向周国平老师表达了我来自心底的深深的感谢,我说:“周老师,谢谢您,当年在我对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痛苦思索的年纪,你的那篇《丰富的单纯》令我醍醐灌顶,从此明白了很多事”。
周老师很开心的微微一笑,神情清朗又暖人。
那篇《丰富的单纯》是怎么写的呢?我读来给你听一听: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
「丰富的单纯。」
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我相信,每一个精神上的伟人在本质上都是直接面对宇宙的人。
一方面,他知道自己是宇宙的儿童,这种认识深藏于他的心灵的核心之中,从根本上使他的心灵永葆儿童的单纯。
另一方面,他对宇宙的永恒本质充满精神渴望,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下,他本能地为一切精神事物所吸引,使他的心灵变得越来越丰富。
与此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
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算计占据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乏精神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也许还有贫乏的单纯,不过,一种单纯偿若没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宁可说它是简单而不是单纯。
有没有丰富的复杂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颗魔鬼的心吧。
人性的单纯来自自然。
有两种人性的单纯,分别与两种自然对应。
一种是原始的单纯,
与原始的物质性的自然对应。
儿童的生命刚从原始自然中分离出来,未开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们的人性都具有这种原始的单纯。
第二种是超越的单纯,
与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对应。
一切精神上的伟人,包括伟大的圣人、哲人、诗人,皆通过信仰、沉思或体验而与超越的自然有了一切沟通,他们的人性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单纯。
在两种自然之间,在人性的两种单纯之间,隔着社会和社会关系。
社会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脱离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会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
所以,大多数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不能获得超越的单纯。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
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
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
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读到这儿,我真的想深深地鞠躬,感谢周国平老师,让我从少女时代就确定了自己这一生的心灵生活所要追求的样子——丰富的单纯。
再后来,我做了主持人,周国平老师的散文作品成了我节目中的必备精神食粮。
这些年里,全国各地的“音符”们没少听我在节目里跟大家分享和朗读周国平老师的作品。
能够认识周老师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先认识了他的太太郭红姐。
那天我们本来是谈工作,没想到见面后觉得非常投缘,仿佛认识很久的老朋友那般聊了两个多小时的女人之间的体己话,后来我发了这么一条微博:“原来这世上的缘分,除了一见钟情,还有一见如故!”
红姐也是一位哲学家,娟秀端丽、雅致从容,而且非常地大气豁达,尤其是在经营家庭幸福和教育一双出色的儿女方面,她和周老师有着卓然的智慧。(悄悄预告下噢:这个部分的话题,我会在1月4日的《青音的幸福对话》活动现场,替大家跟周老师当面请教)
后来在周老师生日那天,红姐请我去家里做客,我才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大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不仅平易近人,而且非常有趣。
偶尔还会流露出童真一样的表情,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哪里像个年过70的老人,精气神儿和心态根本就是个壮小伙子。
是的,周老师自己就已经做到了“丰富的单纯”!
第一次见到周老师,不禁让我联想起了享誉世界的法国成人童话《小王子》,周老师对这个世界的那份初心,不是和小王子很像吗?只不过,周老师是现实中的幸福版的小王子。
前两周在周老师的家宴上,我们还听红姐说到这么一件事:
周老师是60年代的北大毕业生,那个年代学的是德语和俄语,周老师不会英语。
由于最近几年女儿啾啾(也就是散文集《宝贝,宝贝》里的那个小宝贝)她在美国念大学,周老师和红姐经常要去美国看望女儿,周老师发现不会英文在纽约全都要靠红姐和女儿给他当翻译,很不方便,他要自己去了解世界。
于是最近这半年,周老师每天坚持学习几百个英语单词,一位已经74岁的老人,从零开始学英语!
大师到底是大师,时时处处,深深令人钦佩!
听说我出版了新书《幸福的体质》,周老师和红姐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出席我的第一场新书发布会「青音的幸福对话北京站」的首场活动。
而且答应跟我一起现场为大家解题——“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让幸福来敲门呢?”
我真是喜出望外,特别感恩!
“音符”们记好喽,
活动的时间是:1月4日下午15:00
地点是:北京Pagon书店(三里屯店)二层
由于场地限制,现场名额非常有限,余位已不多,抢位拼手速!
Pagon书店还为大家准备了“幸福的体质”特调咖啡。
亲爱的“音符”,如果你是“真爱粉”,那么1月4日,请记好我们的幸福约定,我把周老师请来了,我等你哦,我们不见不散!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周老师散文中的金句。
周国平老师著作等身,以下摘句,也只是沧海一粟:
世上本无家,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到本质,许多时候,我们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灵魂,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当一个集体按照一个口令齐步走的时候,灵魂不在场。当若干人朝着一个具体的目的结伴而行时,灵魂也不在场。不过,在这些时候,那缺席的灵魂很可能就在不远的某处,你会在众声喧哗之时突然听见它的清晰的足音。
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与别人交流,一种则是独处。前者一直被认为是人的生存之本,然而,后者却是立足之基,孤独,是一个内心整合的过程,能让自己清醒的看世界,也能让自己理性的看自己。
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幸福是灵魂的事,现代人却如此不安。哲学不止是慰藉,它是精神生活的支点,带给我们一种开阔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平庸的日常。你不必成为哲学家,但应该有一点哲学眼光。静下心来,想想灵魂的事,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在繁忙中收获平静,拥有一个不焦虑的人生。
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周国平
亲爱的你,祝你新年快乐!
愿你我都是受着爱的光源的指引,走在同一条路上。
我们4日下午见!
▼长按海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6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