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读后感 >> 正文 >> 正文

顺丰莲花小学做有温度的建筑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1/5/12

本刊编辑部邓玉梅

《南方都市周刊》曾经做过一期“再造故乡”专题,写道:“城镇化车轮碾轧过后,故乡有了两张面孔:一张贫困凋弊,一张纯净诗意。”其实,城镇化轨道上的乡村还有一些别的面孔,譬如乡村教育的尴尬为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背井离乡来到城镇求学,乡村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导致不少乡村校园成空壳;另一方面,随着空壳学校的渐次关闭,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只好选择转学或弃学,加入边缘化的城市流动儿童或农村留守儿童弱势群体中。“复兴农村”、“再造故乡”……乡村生态重建的进程中,顺丰做的事,除了莲花助学赞助山区优秀学子,还有便是在偏远贫困山区捐资建校。

年10月27日,顺丰在甘肃省甘谷县援建的礼辛乡杨家湾顺丰莲花小学、六峰镇红崖沟顺丰莲花小学以及八里湾乡马家岘顺丰莲花小学竣工典礼盛装上演。典礼上,个子小小的杨家湾小学三年级学生董阳代表学生发言,他说:“作为杨家湾小学的一名学生,我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母校昨天的沧桑和今天的变迁。前两天顺丰公益基金会给我们的新桌椅抵达学校,它是我们上学以来见过的最漂亮的课桌,我们太爱了……”脆脆的、字正腔圆的童音,珠落玉盘一般,一颗颗击打在现场每个人的心坎上,几位从头到尾跟进项目开展的工作人员当场飙泪。

至年11月马家岘顺丰莲花小学扫尾工程完成,顺丰公益基金会自年4月以来的这第一批建校动作正式宣告落幕。本批基金会共计建校5所,上述3校以外,另有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的白咀顺丰莲花小学和甘谷县磐安镇的张家山顺丰莲花小学于年12月先后建成挂牌。5校均由顺丰全额捐建,项目耗资总额约万元,是顺丰公益基金会除莲花助学以外,截至目前出资最大的另一个公益项目。

曾经,这也是一个教学点,就在红崖沟小学对面的山里。现在这个教学点已经被废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空壳”学校。

建校的起源

为什么集中在甘谷

顺丰年3月提出希望小学援建意向。年4月,顺丰公益基金会经过前期建校需求信息收集及筛选,在包括广东广宁、四川喜德、甘肃镇原、灵台、甘谷等在内的总计19个学校(乡镇中心小学8所,村小11所,中学1所)展开了调研。基金会的建校信息来源主要是民间渠道和其他公益机构,项目最初的建校名单上,分布在甘肃省的相对较多,但这当中其时并不包括甘谷。

甘谷闯入基金会的视线范围,最早源于网友“甘谷情歌王子”在微博上发出的一组图片。“甘谷情歌王子”是甘谷当地公益组织龙渊公益的成员,一次参加龙渊公益组织的张家山助学活动后,“甘谷情歌王子”在微博里发了一组现场活动图。这组明显可看出教学点破旧原貌的图片,瞬间击中了基金会工作人员心中的痛点。“在我们当时所收集到的所有建校需求信息中,这所学校的教学条件最艰苦、最困难,建校需求最迫切。”基金会的叶新萍回忆道。顺丰衡量是否援建希望小学的第一把标尺,看的正是学校翻建需求的“迫切度”。“这个项目的定位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最初我们虽然也有收集到来自广东、四川等地的食堂援建等局部建校需求,但综合考量后我们还是优先选择了甘肃的这些条件更艰苦、需求更迫切的整校援建。”叶新萍说。

年4月中下旬,叶新萍和王炜由西安北上进入甘肃,然后沿“庆阳镇原—平凉灵台—天水甘谷”一线,由东向西向南展开地毯式建校实地考察调研。此行最后一站到甘谷的时候,两人遇上“事”了:其时她们俩人都已经到了甘谷县“家门口”了,但当地教育局对于基金会之前发出的关于建校考察的联络函尚未给出任何回复。两人合计了下,终究觉得还是放不下网上看到的那所学校。王炜一咬牙,直接拨通了从朋友那辗转要来的甘谷县县委书记的手机号码。然后,两人就这么“冒冒失失”地直接“杀”上了甘谷县教育局,辗转找到了县教育局负责校舍建设的对口职责部门(之前按照网上方式联络的非对口部门)。

在甘谷县教育局的帮助下,叶新萍和王炜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张家山小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甘谷县磐安镇张家窑小学张家山教学点。“那时路还没修好,学校建在山顶上,车开不上去,只能停在山脚走路上去。爬山爬了一个多小时。”叶新萍回忆。张家山教学点所处的磐安镇张家山村,是甘谷县西南最边远的山区之一。教学点建在山顶上,海拔多米,全校只有1间教室、3个班、10来个学生和1名代课老师。学校建筑面积48平方米,全土木结构,校舍自建校以来几乎不曾好好维修过,许多地方已经摇摇欲坠。如此艰苦的教学环境,几乎没有老师愿意到此执教。教学点的焦老师17岁开始在这里代课,如今他已30几岁。焦老师说他在深山里坚守十几年来最简单的心愿就是:“希望能给山区的孩子一所遮风挡雨的学校,让他们有一个美丽的明天。”

甘谷一行,基金会在县教育局的推荐下,还额外考察了包括杨家湾小学、红崖沟小学、马家岘小学等在内的5所学校。

年5月,基金会带回了3省5县总计19校的调研资料,最终他们从学校建校迫切性(放弃学校食堂等局部援建,选择需求中最困难的学校进行整体援建)、应用长远性(根据学校辐射村庄居民规模、出生率等评估学校未来生源等)、建校可行性(资金安全保障、当地政府配合度等)等维度出发,综合考量后从中筛选出6所学校,正式立项,投入建设(后有1校因对方违规操作中途叫停)。

“这是顺丰第一次援建希望小学。这一批我们总计建成了5所学校,4所在甘谷,1所在镇原。”王炜介绍。

建成后的杨家湾顺丰莲花小学全景。目前,学校是周边方圆5公里以内最好的建筑。

建校的意义

山里求学困境: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

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这是这几年以来山里孩子普遍存在的求学困境。

年暑假,顺丰莲花助学学生“反哺”活动的组织者党伟伟、刘尚云等一行人,一度深入甘谷县的杨家湾小学和红崖沟小学,为“反哺”奖学金计划进行前期调研。同学们在学校摸清相关情况后,还对初选入围者进行了上门家访。调研结束后,这些本就出身寒门的学子们,纷纷感慨的是:“去往红崖沟连乡村公路都没有,全程只能步行,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根本就想象不到自己身边还有这样闭塞的地方。”“本来以为我自己就已经很穷了,没想到这里还有比我更穷的!”……莲花“反哺”奖学金来自“反哺”成员(多为顺丰莲花助学学生)考上大学后利用假期在顺丰勤工俭学攒下来的部分薪资。对他们而言,大多数人这都是用自己双手赚来的人生第一笔钱,意义非凡,他们希望这笔钱能用在最值得的地方。但当党伟伟等人将他们在甘谷考察的信息反馈上来,同学们几乎没有异议,“反哺”基金很快敲定了在当地发放第一批奖学金的计划方案,为当地8名优秀贫困生颁发了奖学金。“这一批的奖学金获得者,2人来自杨家湾,6人来自红崖沟。红崖沟的孩子家庭更贫困一些。其实我们更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孩子。我相信未来我们肯定会的(扩大奖学范围)。这是我们募集的第一批‘反哺’基金,当时‘反哺’成员还只有23人,现在我们的成员已经增加到人。”年刚刚考上兰州商学院、新近加入莲花“反哺”计划的孙克刚说道。

莲花助学“反哺”计划成员刘尚云给孩子颁发奖学金。

红崖沟小学是顺丰公益基金会“3省5县19校”实地调研考察后确认的第一序援建学校之一(另一所是张家山教学点)。学校地处甘谷县六峰镇东南山区,山大沟深,红崖沟小学高高地吊在沟边悬崖上。学校校舍建于年,土木结构,由周边村民集资所建,由于当时资金不足,学校建筑质量不规范,兼且受漳县、岷县地震波及和暴洪灾害叠加影响,到年,学校差不多就是这情况:墙体裂缝、地基下陷,几成危房。红崖沟小学服务半径3.2公里,撤乡并镇后,它已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总共设有7个班,却只有5间教室,学校从学前班到三年级,都是用的复式班教学模式——两班共用一间教室,中间以纸板隔开。学校物资紧缺,据说他们曾经从其他校淘到一块废弃黑板,老师们舍不得用,把黑板从中截开了,分一半给这个教室,一半给那个教室。学校里家在县城的老师,平常要想回家一趟不容易,因为交通不方便。但是学校地方小,根本就没有设置教师宿舍,外地来的老师们只能租住农家或暂借村委办公室。据说村委总计四间办公室,学校就借用了其中三间。这样的条件,外地的老师很难留下来。

红崖沟小学的王校长介绍,学校师资不足,周边孩子家中经济条件好的,往往会选择“爸爸打工,妈妈租房陪读”求学模式,举家迁徙到镇上或城里求学。“距离这里最近的镇上小学,翻山过去,也要翻三四个山头,走七八里山路。如果走大路,就更远了。小孩子根本没办法走读,而且学校也没有寄宿条件,只能由家长在镇上租房子陪读。家里的地都荒废了,没人种。”王校长矗立校门口,举手遥指叠叠远山外,如此告诉记者。

城镇化路径下,越来越多的学龄儿童家庭选择了代价昂贵的“教育移民”,以至于国家教育资源不得不被动向城镇倾斜。如此,恶性循环。然而,即便是未来二三十年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国内农村仍将留下绝对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乡村教育应该长期存在,哪怕是那些地广人稀、边远偏僻的山区农牧区。许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早已验证这一点。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推动教育公平,让乡村孩子获得与城镇孩子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是顺丰莲花小学援建项目立项的初衷。”王炜说。

红崖沟小学翻建前的复式班教室,中间用纸板隔开成了两个班,黑板也是裁成两半各用一半。

马家岘小学旧貌。改建前,学校最危险的房子都是老师在住。据说,每到雨天,老师一觉醒来,都能发现自己的被子已经被淋湿了。

建校的故事

学校是个有温度的建筑

10月27日学校竣工典礼这一天,杨家湾顺丰小学校长马映谦心里百感交集。这一天,他是全场最幸福的那个人。

马校长今年58岁,他20岁开始在杨家湾小学执教,40岁任小学校长,曾获甘肃省“陇原最美乡村校长”称号,任期内已培养出97名大学生,其中包括马驰这样的考上清华大学的名牌大学生。如今学有所成的他的这些曾经的学生们,每有返乡,还都会相约上门看望老人家。老人家的儿子如今也已大学毕业,他为他买了车,又劝他早点退休安享晚年,但是老人说,这不行,此生他还有两大愿望没有完成:一是在有生之年培养出至少名大学生;二是在退休前完成校园重建。

马映谦任职杨家湾小学校长期间,几乎是一直都在和建校这事较劲。漫漫18年的岁月里,他常常不是处于筹建学校的焦虑中,便是处在学校建好后的喜悦里。杨家湾小学创建于年,前身为私塾,校舍总建筑面积60平方米。至年代国内教育回潮,学校开始扩建,设附中,建筑面积扩至平方米,但新增面积为土窑,到马映谦接手校长的年,学校的这些建筑基本上已经是用无可用。学校附中撤了,小学也一度转移到山脚下的另一所小学借读。马校长主动请缨募资建校,他在学校周边走村串户,一家一户挨着个儿筹钱。据说他曾经募集过的最少一笔建校资金,是0.5元。“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最是重视教育。村里边随便遇上一个老太太,问起、,她们都能说出一个道道来。村民们对学校重建很支持,但他们本身经济上并不宽裕,出资有限。”马校长说。

~年,马校长拿着他从村民处募集的多元,再以个人名义贷款3万元,总算翻新建成了3栋6间总计平方米的杨家湾小学校园。但在这种条件下建起来的土木结构校舍,不几年便开始“晴天屋顶见太阳,雨天上课成竹筛”,学生需戴草帽上课。年,马校长开始了另一轮的筹资建校。不过这一次建成的校舍,到年也就基本成危房了。尤其是5.12地震波及后,学校虽做了较大修补,仍难免部分校舍房顶露天,墙体变形,一到雨季,全校师生均无法安心上课。马校长年前后就向学区提交了建校报告,学区也批了,并答应给他预留40万元建校款,但后来学区另一学校建到半途资金不足,这批资金也就“飞”去应急了。马校长说他倒也不担心学区后续不再拨款建校,他操心的是款项到位时间。再过两年老人家就到退休年龄了,他退休前的两大心愿,培养出名大学生已经不是问题,但退休前重修校园这事他心里却是没有底。到年6月顺丰公益基金会敲定杨家湾小学建校方案,老人家一时间情难自已,几欲流泪。杨家湾顺丰莲花小学落成后,学校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耗资.39万元,学校无论建筑规模、建筑质量等,都远远超出马校长之前的心里预期。“学校这建筑质量,可以的。那时候(建校期间)我天天跟在他们(建筑工人)后面,哪个地方薄了,我拿锄头挖一挖,马上叫人补上。他们都不敢偷工减料的。”马校长得意地说。

杨家湾顺丰莲花小学竣工典礼那天,很多周边村民围过来看热闹。据他们反应,学校建校期间,大家几乎每天早上5:00就会看到马校长拿着把锄头在学校里干活的身影。这期间,老校长是校长,是老师,更是监工,同时还是建筑工当中的一员。

杨家湾小学校长马映谦

杨家湾顺丰莲花小学的承建商也是个良心企业,学校落成前夕,建筑商的管理层过来看了看,二话不说主动出资将学校大门及教室门窗等升了级,换成了价格更高、质量更好的。

“建校过程中,甘谷给我们的印象一直都蛮好的。当地从教育局到学校到村里,包括老师、村民、建筑商等,对这个事(建校)都很支持。几座学校的扩建用地都是周边村民免费让出来的,其中包括张家山小学、红崖沟小学的建校用地,原来都是周边村民的晒谷场。山区里要找一块平整的空地不容易,但村民为了他们的孩子,他们愿意做出这些牺牲。还有建筑商也是,杨家湾的建筑商主动出资帮学校升级了教室门窗及学校大门,张家山的建筑商则在建校时顺带免费将学校到山下的路修了……大家看到我们做善事,自己也会出上一份力,而并非只是在一旁看着。这种感觉,蛮温暖的。”叶新萍说。

叶新萍介绍,顺丰的第一批莲花小学建设,让基金会在顺丰建校标准、建校流程、资金监管、质量监控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续基金会将继续以每年3~4所学校的建校速度,在国内自然条件恶劣、当地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山区推进该项目。同时,基金会还将在当地同期开展莲花助学等其他助学活动。“我们不会建完了学校就不管了,毕竟,要改善一个地方的教育环境,不是建一两个学校就能做出来的。后期对学校怎么管理,怎么实现对这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激励等等,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未来基金会也会在甘谷开展电教室援建、一人一书桌、莲花助学(之前未在甘谷开展,预计明年3月开始)等公益项目。我们希望能为当地的教育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希望能在改变农村教育环境的同时,推动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王炜说。

后续,顺丰还将在援建学校开展图书室、电教室、莲花助学等活动,帮助山区孩子获得更多教育资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