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读后感 >> 正文 >> 正文

ldquo书墨传情,见字如面rdq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1/6/1

为提高文学素养,增进写作能力,响应读书月号召,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我院推出“书墨传情,见字如面”主题征文活动,我院学子积极参与投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荣获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吧!

一等奖

会计丁蓓元

任世间繁华如斯,我自拥一蓑烟雨——浅谈《苏东坡传》中的人生哲学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如是写到。

——题记

记得拿到《苏东坡传》是在高一的暑假,但我认识苏东坡已经很多年了。于我而言,如果读《稼轩词》的感受是一种面对偶像的钦慕,那么读《苏东坡传》就仿若与老友交谈,温和而无距离感。这位全能的天才,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作品中,淋漓酣畅,引人深思。

苏东坡,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他虽命途多舛,仕运不佳,也曾深感人生如梦,但却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力求自我超脱,随遇而安,苦中作乐,在逆境中不断挖掘生活的乐趣——“乌台诗案”后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身处人生低谷,他却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超脱;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他也没有压抑沉闷,依旧是那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天派;即使是在自己去世前两个月,回首自己的一生如“不系之舟”,他也可以诙谐地感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林语堂将东坡高尚的人格和旷达雅致的灵魂展现的淋漓尽致——东坡虽命运沉浮,但他从不整天呼喊“非无圣主”,怨天尤人,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历尽生死劫难、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相反,他是一位真正的超然物外、羽化飞升的仙人,一位真正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高士。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深刻的人生思考使他对沉浮荣辱冷静旷达,在逆境中傲视苦难。

人的一生,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我们总渴望在须臾的生命中经历命运的波澜,但更重要是那份经历波澜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不论经历成败荣辱,都不患得患失,只愿迎着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呼松江小渡,引双桨鸿惊,待江南腊尽,趁东风山行。任平生日暮途远,只应似飞鸿踏雪;任世间繁华如斯,我自拥一蓑烟雨——而这些,一切的一切,都仿佛从东坡的笔尖穿越千年,流入了每个读者的心间。

《苏东坡传》并没有用编年式平铺直叙的写法进行陈述,而是把东坡的生平分为若干阶段,从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苏东坡的生活历程,读起来轻松愉快,不失风趣。《苏东坡传》也是我为数不多反复读过几遍的好书,每一遍都像是一场我和一位豁达幽默的慈爱长者的交谈,每一遍都能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内涵,仿佛我和这位伟大哲人的距离又拉进了些。

东坡已去,情怀永在;书墨传情,见字如面。

会计贾若楠

书韵青春,书香校园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赋予文字无法比拟的力量,让我们用心去读懂自然的每一触笔,故事的每段欢喜与失落,我们只有不断读书才能去汲取与接受这份伟大的力量,并将之无线传递下去。

当第一丝春雨洒落,是绿意盎若的春;当第一缕蝉声回绕,是烁玉流金的夏;第一片金黄铺开,是五谷丰登的秋;第一片雪花飘下,是银装素裹的冬;第一股快乐的暖流涌过,是读书滋润着我们干枯的心灵。因为读书,我们脱去稚气的外套;因为读书,我们感受到了超脱世俗的愉悦。书为我们诠释了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它解开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的疑难杂症;是它诠释了大自然的奥妙;是它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巨大争端;是它让我们懂得“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训诫;是它让我们懂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言壮志;是它让我们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博大无私。读书就像把金光闪闪的钥匙,为我们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在读书的快乐之中,我折服于金庸那铁骨铮铮的侠肝义胆;感动于琼瑶那牵肠挂肚的似水柔情;紧张于柯南那他扣人心弦的推理;敬佩于秋里那凝炼深刻的文化探究;还有鲁迅的凝重浓郁,朱自清的婉约清丽,托尔斯泰的博大精深。读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实乃一次漫游书海的快乐旅途。我读书,我快乐,快乐于那凝练深奥的文化典籍,快乐于吸取知识的畅快淋漓,快乐于久逢甘露的生机盎然。

书是可视的,可听的,可嗅的,可尝,可触,可感的!

书的色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无有不可成文者。小小的方块字,忸怩着各种身形,想要努力体现生命的意志。红色是热情,蓝色是沉静,橙色是活力,绿色是坚韧,书的世界里,我们用纯白如纸的心去印证,于是书便有色,人亦有情。

书的声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听~窸窣的沙沙声,齐刷刷的哗哗声,哪不是一段美妙的音韵,或许你也晓得,看书的时候如果轻声读出,声音就会随文字而行,在气流的对换中,自成一首动人的旋律。

书的香

翻开一本书,把鼻子贴到书面,闭上眼,贪婪地深吸一口气,然后长长地吐出,你会知道每本书都有它专属的体香。如果你发现自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一本书,也许恰是一份墨缘,提醒你记住曾经许过的一次约定。

书的味

要说生活是一杯酒,书籍便是你的下酒菜。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轮番上阵,赤手空拳就能让你一次尝个够。有些书,看过一遍永远不会再去翻阅,有些书,即使韦编三绝,仍是爱不释手,仿佛人生非得与之绑定,才能心安理得。

书的触

人有粗狂柔弱,书有粗细柔滑。触摸一本书,像是感知一个人。有的书,外表丑陋不堪,内心却是充满真情暖意。有的书,咋一看,佶屈聱牙,细一看,恰是句句真理,字字珠玑,所以,不可过快抗拒一本书,当然也不能过快接受一本书。

书的法

读书的至善之境,是学而不惰,闻言知行。若读书万卷,却圈囿一己之见,则是书的不幸。是故,读书不患寡,而患不专。今日读书方式日益新巧,不读,可听,长短亦凭己所好。每日腾挪半小时,遨游书境,此以往,方是渐臻读书佳境的不二法门。

“愿你捧着满怀求知而来,采撷万卷一身自在而归。”幽幽书韵,让经历浮躁年代的青春,保持着一份对古典情结的眷恋;淡淡书香,让处在繁华闹市的校园,始终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这也许是你在学生时代做过的最疯狂的事:去B行星寻找小王子;漂流到鲁滨逊的荒岛上冒险;跟霍尔顿一起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田村卡夫卡一起奔赴远方;乘着海明威的渔船去征服大海;坐着凯鲁亚克的汽车在路上旅行。这一切就在你和书相遇的那一刻发生了。打开一本书,就像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属于你的悦读时光里,来一次心灵奇旅。

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时光,是书香四溢,是岁月悠悠。那熟悉的扉页上,字里行间,都藏着我们或喜或悲的流年。也许,当我们某天再次翻阅,会发现那里,有我们曾经想要高飞的梦。尘封的记忆将如脱缰的野马,从你心里某个遗忘的角落闯出,那时你一定会发现,原来,你也拥有过这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听你娓娓道来,你和那本书相遇的故事……

二等奖

会计刘晓蝶

书墨传情,见字如面

你好,见字如面,展信如晤。从未写过信的我,不知这样的开头是否适合。以前在电视上看见过老一辈的人互相写信,以寄托思念之情。我很羡慕那时候的人,就像一首歌中写的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小时候,总是爱买一些信封和信纸,也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要写给谁,可就是好喜欢漂亮的信封和信纸,就算用不上也要买回家备着。现在想来,可能我从心里觉得写信是一种仪式感,给所爱的人写信,是极浪漫又温柔的。说起来有一点遗憾,90后的我没有收到过或写过任何一封正式的书信,好像我出生的时候,刚刚兴起用通讯设备联络的方式,人们对打电话听到对方声音这种联络方式,充满了新鲜感,逐渐淡了忘旧的联络方式。诚然,飞速发展的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从书信到电报和电话;从马车到火车再到飞机;从脚踩缝纫机到电动缝纫机;从报纸、广播到电视互联网......如今的我们在享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事情并不总是两全其美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相互联系,却渐渐觉得不知说些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聊天软件进行交流,却又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没有被拉进。其实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优点就必然有不足,而书信所能表达的人类的感情,和它所带来的情感的传递,是独特的,是属于书信本身独有的亲切感。所以即便改正了它缺点,也无法足以取代它。

从古代,人们便以书信来表达情感。譬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惆怅,又譬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报先帝,忠陛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民族精神的发展史。中国字是中华民族的文脉符号,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从文字诞生标志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经文、石刻上的小篆、再到纸质印刷时代的各种字体……文字始终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亲书信、写文字,就是在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见到书信之所以比见到网络上的印刷体文字更有亲切感,是因为每个人写出的字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见字如面,慢慢品读,仿佛写信人就在与你面前倾诉,娓娓道来。字迹潦草显现出的急切,字迹工整表达出的认真,轻重字迹传递出的心情,正所谓“字如其人”,从朋友的笔迹中便可领略他的写信时的心情。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如果你思念一个人,请写信给他。每一封书信都是作者的眼睛,见到文字,就像他的眼睛注视着你的眼睛,他看到你的内心,看见你诉说的模样,感受你的心中感受……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

管理丁乐

书墨情怀,诗意人生

晚风带着一丝春天的暖意吹来,暮色镶嵌着白云在空中飘逸,阵阵的花香在心头漫延,一盏灯把寂寞无边的夜锁在了窗外,也拉开了眼眸里的另一个世界,内心深处的别一处风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喜字如我,内心的柔情,常常倾注于笔端。徜徉在唐诗宋词的瑰丽中,在岁月的光影里,感受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见。风花雪月后的回眸浅笑,用文字将它定格成永恒。携一缕清风,在书海里翱翔,多少次梦里缱绻,月明倚楼人独醉。擎一纸素笺,润一世流年。

闲读诗书与墨伴,字里行间结墨缘。我羡慕李清照的清雅,崇尚汪国真的豁达,喜爱朱淑真的香艳之美,更留恋徐志摩那一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琼瑶那一曲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怅然。

亦或是在夜里,皎洁的月光悄悄爬上枝头,轻轻地攘在墨蓝的天宇,爽朗的清风送来的.阵阵花香扑面而来,夹杂着些许青草味。暗淡的灯光下,我面月而坐,手执一卷书,在婉约的词句中默默感伤。

我爱书成痴,更流连于山水之间的神韵,每当身心疲累时,我便想去看看草原的广阔,尝一尝清泉的甘甜,在群山峻岭中游走,嗅一嗅青草的香气,品一品光阴的味道。过一种远离红尘,闲云野鹤的生活。

一书一墨攥芳华,一句一词书墨雅。喜欢文学的我,沉醉于书卷中的香气,喜爱文字的温婉,清雅脱俗之美。这种美,不浮躁不炫耀,那是一种内敛的气质。它,静观尘世里的繁华如梦,却有着宠辱不惊的品格。任世间风起云涌,战火缭乱,依然可以沉静如水,无波无澜。

一封信,无论是写的人,还是读的人,都有同样的情感,深藏,表白,透纸被。一份爱,无论怎样书写,怎样书就,都会越来越是,浓浓的,烈烈的。似老酒,醇厚,甘冽。

在这个通信发达的年代,文字的力量仍然不可小觑,单单一句“雁字回时”勾起多少人的愁绪?书信,总有一种让人泪流满面的魔力。写信这种形式会随着时代进步被淘汰,但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应该得到继承与发扬,希望这种形式也能够得以保留。愿所有的文字都能被温柔以待。

一直笃信文字的精妙,从没想过声音也有直击人心的力量,那些或有着历史背景或饱含某种情绪或藏着某些故事的信,能通过声音转化成带入感,仿佛回到了信中的年代,写信人就在面前,娓娓道来,絮絮说着一段又一段往事。

喜爱文字的人们,最懂得品味生活中的韵味。品味人生,品味艺术,品味生活……品味五味杂陈的苦乐年华。她们傲视在尘世中孤芳自赏,寂寞中却写满了无悔。那细腻如水的情怀,端庄的姿态,不喜张扬的个性,不经意间便风轻云淡。

我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呢喃,在墨韵里浅唱,用流年的水煮一壶文墨的香茶。任思绪游走于笔尖,用往事弹一曲红尘恋歌,在古旧的平仄中,点墨生香,织字入梦。在平凡的日子里,与书为伴,闲看花落,静观云涌,笔走红尘,细数流年。

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与其在别人的辉煌里仰望,不如点亮自已的心灯,扬帆远航,把握最真实的自己,才会更深刻的鲜读自己……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书的海洋里徜徉,和高尚优雅的仁人谈话,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墨香缕缕,书香满屋!年少不知诗中意,再读便是诗中人。岁月总是走的那么苍促,历经一路的风风雨雨,如梦初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人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是提升自己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闭遐之时,看看书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让浓浓的书香侵入心灵。看尽繁华,才懂淡然。历经磨砺,才得从容。读懂人心,才知随缘。

时代就像大浪淘沙,历史证明从来没有摆在眼前闪闪发光的金子,只有被风浪冲刷出来的金子。你只有能创造价值,你才有存在的价值。只有奋斗才是永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经贸马芊伊

写在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读《武汉日记》有感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新中国向世界庄严宣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的今天,我们不禁发问,时值我们所处的时代,时代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汲取什么?

如果,曾经的我们认为时代力量、时代精神这样的词汇,描述过于宏大而无边际,我们更乐意自诩为时代洪流中的沧海一粟去描述自身相对于“时代”渺小,距离于“洪流”的遥远,年的武汉,年的中国,给予了每个中国人一个坚定而有力的回答。

时代精神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一个人渺小而伟大的那一股勇敢,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的尽头。

“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过路的看风景,住家的卖清茶。”这是武汉民谣《汉阳门花园》中对于武汉的人间烟火气最贴切的描述,而这一切,随着年末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戛然而止。

疫情初期,医院超负荷运转,床位紧缺,防疫物资缺乏,整个武汉深陷于对未知的恐慌和对死亡的恐惧中。党中央当机立断,封锁离汉通道,医务人员风雪兼程,军队后备力量前仆后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国各地的物资援助源源不断,无数默默守护着医护人员的志愿者们只为践行使命……日记里医务人员口述的片段是那时新闻中的人物和故事,防护服,ECMO,“红区”;自比“枪手身旁上子弹”的外卖小哥,四小时一班累晕倒的护士,从死神掰手腕的重症呼吸科室医生,居家隔离高唱国歌的武汉市民,还有无数的守护武汉的普通人,……这个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那个冬天,全国人民守候着武汉,全国人民奋战在武汉,勾勒出了一幅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群像。

“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有了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英雄的背后是无数个人的镜像,“两山”医院的施工者,36个小时不休不眠,只为心中无坚不摧的信仰,他们4万多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只为这"救命工程",正是他们用大爱温暖了整个中国,用行动谱写了属于中国的史诗。

时代精神属于每一个正在历经时代的个体,我们从中汲取了什么,时代就会变成什么。

属于时代的坚强勇敢,团结一致其实从不空洞,而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在面对艰险前路时,都会展现出的民族精神。

时值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心中思绪万千,春天回来了,今年的武汉,樱花应该开得很好吧。

三等奖

会计仇凝钰

书墨传情,见字如面

在古道长亭边看尽“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凄凉;在静谧月影下感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在闲适午后读出“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悠然。

读唐宋诗词,读的是心境。翻开书卷,便梦回唐宋,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那古老沧桑的城墙,那朴素厚重的青石板;那静谧清澈的夜空,那硝烟四起的战场……景不同,心也不同,总是给予人无限的遐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好像看到一名女子独立溪边,向柳水诉说她的愁思;当心怀壮志的男儿在战场上拼搏厮杀,眼前又赫然浮现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壮阔;山在异乡,望着明月,心中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对天下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多么豁达,多么豪迈的胸襟!

若是夜深人静,历经整日的琐事,身心俱疲。躺于床,稍侧目,便见窗外明净月光。此情此景,是容易伤春悲秋,多愁善感的环境。身体已疲惫,大脑却存留着睡前最后一丝清醒,可又往往是最清醒之时。古时文人,也多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望着月光,大笔一挥便写下流传千古的诗词。我常在夜深闭上双眼,却无法入眠。于是微坐起,摸到床边几本厚实的书,皆是诗词。随意抽出一本,古今中外的、家喻户晓的、无人问津的,都读。翻开一页,趁着窗外姣好月光,感怀诗人们的各种情怀,在深夜,在万籁俱寂的时间,思绪飘然,更容易感同身受,更容易与诗人一同喜悲。读到感触颇深的诗句,便浅浅读出声,一遍遍回味,思绪翻涌,内心舒畅且安然,我仿佛也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酸甜苦辣,尝遍人生百味。

读散文,读的是态度。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圆润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对面而坐,用一种温婉的语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细细道来。在烟雨蒙蒙的日子里,我可以在《匆匆》中感叹时光飞逝,在《藤野先生》中找到作者对恩师的赞美,抑或是在,《背影》中品味父子真情……我们可以随着名家的笔触:走进林清玄,感悟人生哲理;走进朱自清,赞美春的美丽与生机;或是和鲁迅回忆往昔,听汪曾祺讲述自然野趣。我们可以同他们一起去品味人生,走遍整个世界,欣赏山川之美,民族之美。虽不能眼见,可信却见了。

若是宁静午后,窗明几净,一杯香茗,芳香四溢,于我而言,在此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最适合细细品读。不再是一目十行,不再不经过思考,抿一口清茶,一字一字地细读,尽情让时间放慢吧,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写为何物,又有何意。我常常沉醉于他的文字所营造出的环境中。如此文章,仿佛只要人的目光所触及之处,尽是清净,安静和美好,散文的文字,是一个大不同的,又似乎就在我身边的一个世界,令人无以自拔。阅读短短几行文字,便能让我的心静下来,窗外喧嚣车鸣,隔绝与我,世间琐碎之事,皆在我之外。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提到三毛,我们总是能想到,她的一生都是在流浪,就好像她没有牵挂的人。但你读完她的书,你会知道,这个流浪的人啊,和她已远在天边的丈夫荷西,这两片分散的云,一片用随遇而安,换取平静;一片用半生漂泊,换取故事。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分散而形同陌路,而是将彼此的记忆埋藏在心底。如果有来生,他们大概会希望,所有的相遇,都能化为永恒吧。

读小说,读的是故事。生活是平淡的,像一弯平静的湖水,川流不息,当我们扔进一块小石头的时候会激起绚丽的浪花,浪花虽会消失,但惊现的那一刹那总是壮丽的,就想一朵美丽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平凡的世界》,书中讲的人,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的,但是人物心灵里的精神却像是黑暗里的唯一一颗闪耀的星,我还依稀记得书中田晓霞念过的一句诗“我本是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也许世界是平凡的,也许在时间的隧道里,我们得努力都会被冲散,但是我们的心灵却是不平凡的了。

若是枯燥生活,自百忙中脱身,如此闲暇时间,难能可贵,必要“松其筋骨”“充盈其身”。于我而言,此乃阅读小说之时!不必在乎内容是否能使人获得深邃思考,不必刻苦钻研那天方夜谭般的名人名著,在此时此刻,选择能使你全身心放松的书籍,才是绝妙之道。尤其是在课间——十分钟,何其短暂!但只有在这样一秒作三秒流去的环境里,捧起小说,一目十行,才能感受到读书之乐,亦是最好的放松之道。

站在世界的这端,品读历史时间线的名著。我们听到的是亘古的风翻开书页的声音,回响的是书中的情感,是过去诠释,是未来的警示。

会计李艺嘉

氤氲书香气,人间烟火情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的形式从竹简到纸质书,再进化到如今的水墨屏电子书,仓颉的伟大造物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媒介以传播文化。书籍凝结了成百上千年以来人类创造的结晶,它们经得起千百年来光阴的雕琢,也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来吸取其中的精华。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还记得书橱中那本82年的红楼梦,是妈妈年轻时最爱的读物。它被搁置在书橱中最显眼的位置,方便一次又一次的品味。小时候的我不识得几个字,却总好奇书中讲了些什么。一次我偷偷取了来,翻开硬纸壳的封面。书中的纸页已微微泛黄,纸面上残存着若隐若现的折痕,中性笔痕渍整齐的码列在文字旁。孩童时的我对文字并不感冒,反而是书旁的插画深深吸引了我。一帧一画,绘出了大观园秀丽的景色和人儿们饮酒作诗的欢愉。透过纤薄的纸面,我与历史交汇,触摸时光的印痕。之后它又被我遗忘在某个角落。直到高考结束的暑假,我怀揣着儿时的期待,重新拾起了它。彼时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