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本章批判了四种虚伪的行为。左丘明(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鲁国(今山东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知识渊博、品行高尚,著有《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国语》,是时人崇拜的对象。《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以记事为主,兼记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载君臣言论,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笔者认为,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四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表现了一个“伪”字,即假装,孔子批评的就是伪,追求的就是真。对于这四种行为,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如果直译,会让人产生误解。比如,巧言,译为花言巧语,从字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是不是花言巧语就是可耻的呢?不一定。花言巧语总比恶语相加要好的多。真正可耻的是花言巧语欺骗人,说得好听,不见行动、不干好事。如果花言巧语,说得让人很高兴,该做的事也做了,该干的好事也干了,有什么不好?令色,译为好脸色、虚颜假色,也没有问题。是不是装出好脸色就是可耻的?也不一定。可耻的是装出好脸色,却笑里藏刀。如果只是装出好脸色,却没有加害他人的意思,怎么能说是可耻的?足恭,译为过分恭敬,很恰当。过分恭敬确实让人感觉有些发腻,但是也不一定就是可耻的。让人感觉可耻的是有求于人时过分恭敬,百依百顺,事后立即翻脸不认人。如果有人愿意甚至喜欢表现出过分恭敬的样子,并没有事后翻脸不认人,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匿怨而友其人,译为藏起自己的怨恨,与别人表面上交朋友。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可耻,需要视情况而定。人与人结怨,是常见的事情。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怨恨是不是永远不能化解呢?结怨的人是不是永远都是敌人,不可能变成朋友呢?事过境迁,怨仇宜解不宜结,曾经结怨的人绝大多数是可以变成朋友的,只有少数人因为结怨太深,一生都不能原谅对方,无法化敌为友。对于大多数化敌为友的人来说,匿怨而友其人并不是可耻的。可耻的是藏起怨恨,与结怨的人表面上交朋友,等对方放松警惕后,向对方发动致命的攻击,以泄心头之恨。
孔子说:“花言巧语却不见行动、不干好事,装出一副好脸色却笑里藏刀,有求于人时过度恭敬,过后却翻脸不认人,这三种虚伪的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藏起心头的怨恨,与结怨的人交朋友,等对方放松警惕后,向对方发动致命的攻击,以泄心头之恨,这种阴险的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附:孔子说:“花言巧语,虚容假色,过分恭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也以为可耻。藏起自己的怨恨,却与别人表面上交朋友,左丘明以为可耻,我也以为可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1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