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超华孩子不停地说话,渴望被聆听一首童诗可以像蜗牛一样,伸出语言的触角,试探着走向孩子的心中,留下湿答答、黏糊糊的足迹。它们会不停地旅行,一行行、一排排地走着,涂抹着词语的色彩,让它们看起来更晶亮、灿烂。走着走着,童诗有时微笑,有时哭泣。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孩子的回答,就能引起一百个孩子声音的海啸。对此,芬兰诗人基尔希·昆纳斯会如何收集孩子们语言中的浪花呢?《小朋友的国度》,作者:[芬]基尔希·昆纳斯著,[芬]克里斯特尔·罗恩思绘,译者:劳燕玲,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时间:年7月。于是,她在儿童诗集《小朋友的国度》的开篇《致读者》中这样说道:“这本书里的童话、诗歌、童谣和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道理的词句描述的是五十年来发生在森林精灵国和我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且这些情节依然在上演——如果你去森林精灵国旅行的话,也会遇到同样的事情!”(劳燕玲译)。于是,一场关于童诗的探险开始了:玛莉亚的森林探险故事作者:(芬兰)基尔希·昆纳斯翻译:劳燕玲一个名叫玛莉亚的小女孩讲述自己在森林里遇见一棵树的故事:“森林里的一棵树径直朝我跑来,它一点都没有想要避开,树枝砸中了我的脑袋,我的头发和树枝缠在了一块。”玛莉亚在探险时,还弄丢了自己的嘴巴和鼻子:“当时,我放声大喊,结果嘴巴跑到了脸颊的一边,鼻孔也想要离开,最后整个鼻子都消逝不见。”玛莉亚讲完了她的故事。“呼”的一声,她吹了一口气,嘴巴就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哼”的一声,她吸了一口气,找回了自己的小鼻子。太神奇了,小女孩玛莉亚在森林里遇到了一棵向自己跑来的树,还差点撞到了自己,接着自己的五官都不见了,“她吹了一口气”,五官又出现了。这让我想起比利时的诗人莫里斯·卡雷姆的那首童诗,两者可以比较来读,以此来感受不同国家孩子的心性:老丢东西作者:(比利时)莫里斯·卡雷姆翻译:韦苇星期天我的小狗丢了,一只小花狗……在人群里说不见就不见了,星期三妈妈的顶针不晓得让我玩哪去了,星期四我的相册怎么也找不到了,星期五我把家门的钥匙忘什么地方了。妈妈对我说:“明天你会不会把自己给弄丢了?”的确也是说不见就不见,我心疼的是那块新手绢,记得放口袋里的却没了!我就是老丢东西,有一回我把鼻子弄丢了,真的!可到头来我伸手一摸,嗨——它稳稳蹲在我脸中央呢!美国作家莫里斯·桑达克的图画书《野兽国》也有这种幻想:调皮的小男孩迈克斯与妈妈大闹了一场,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那天晚上,迈克斯的房间长出了树,长成了一片森林,长到天花板垂下藤蔓,长到四面墙变成野外的世界……”(宋珮译),就这样,迈克斯开启了他的“野兽国”探险之旅。《小朋友的国度》内文图。接着,昆纳斯给了我们她心中的答案:“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的世界看上去像是一座长满了奇怪植物的丛林,即使是孩子也必须在其中生存。”(《致读者》,劳燕玲译)。一切都是孩子的幻想,包括玛莉亚弄丢了自己的嘴巴和鼻子,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成人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1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