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终于去电影院看了《小王子》。
已经上映几天了,一直憋着没去看。就是想先把看了“几年”的《小王子》这本书看完。
我总是这样,一直想看很多书,总是因为想不起来的原因只读了序和开头几章,然后就不了了之,等待下次想起来再看。
看《小王子》也是这样,这本书的名声和地位就不多逼逼了,一直想看,上大学的时候去图书馆借过,换了几部手机,里面的电子阅读器都下过这本书。
昨天又用掌阅(出门左拐广告费结下)把《小王子》下载下来。说实话,字数真的不多。一口气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读完。我白天看了一半,晚上临睡前全部读完了。
读完小说,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感叹作者写作技巧高超,脑洞开得如此之大,一个童话故事,看得我这个大人感觉啪啪打脸。
其实,之前在认识一位青年作家陈谌(chenchen),他写的很多好似童话的小说也非常精彩,和《小王子》异曲同工,推荐几篇供葱葱们赏玩《冰箱里的企鹅》、《莉莉安公主的烦恼》、《南极姑娘》。
说回《小王子》,今天满怀期待地走进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整体感觉这是一部很暖心的电影,有惊喜,也觉得有一些不足。小孩子可以看到其中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大人来看嘛,它就是一块照妖镜,看你现在到底离孩童时代的初心有多远。
先说说这部电影豪华的配音阵容:黄渤、黄磊、黄忆慈(多多)、胡海泉、马天宇、TFBOYS易烊千玺、王自健、小柯、袁泉、张译、周迅11位中国明星。
几位配音演员的声音辨识度很高,很有表现力。我觉得译制也不是很生硬,完全没有出戏的感觉。易洋千玺的声音太温柔了,很适合纯真的小王子。
最精彩的还是黄渤,给老年的飞行员配音,声音时而慈祥,时而搞怪,很贴合角色。
结尾曲也是黄渤唱的,真是倔强的才华boy。
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画面就是那几段有星空的戏,很美,很浪漫。
让我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曾经,我也想要拿着天文望远镜看夜空中的繁星。曾经,一朵花、一株草,我也可以把玩好久。
现在的我刷不出微博都会内心焦躁。
对于天空和星星的崇拜就是人类的本性,只是好像很忙的我们,已经无暇关心这些没用的事情。想想,真的好久没有抬头仰望过星空了。
也许就像书中的那句话:所有大人都是孩子,只要你未曾遗忘。而成长就是遗忘,我这个大人应该是遗忘了。
我觉得电影唯一的不足,就是小王子拜访其他行星,遇到国王、自大的人、商人那段戏,叙述有点潦草,感觉像是为了贴合原著而添加的情节。没有读过原著的人,看到这一段情节,一定会觉得突兀,不理解。
而惊喜的部分就是小说中国王、自大的人、商人都有具体的形象,也都有更加丰富的表现。而且编剧还写出了《小王子》的“续集”,描绘了小王子离开地球之后的生活。在这里就不多剧透了。
最后附上一段我看的这版《小王子》的译者李继宏为这本书写的导读(有很大的删减)。帮助大家更好的看懂《小王子》,体会其中的精妙?
巴黎拉丁区有个著名的人文景点叫做先贤祠。这座正面模仿罗马万神殿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供奉着法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其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如让·拉纳和莱昂·甘必大;有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和卢梭;有贡献巨大的科学家,如保罗·朗之万和居里夫妇;也有名垂青史的文学家,如维克多·雨果和大仲马。
入祀先贤祠是法国人至高无上的殊荣,从年落成至今,两百多年来只有七十二位伟人得以安葬在这里。作为法兰西的国家神庙,先贤祠除了有许多供奉这些伟人灵柩的墓室之外,还有几块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历代为国捐躯的烈士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法兰西献身的作家的名字;主殿的墙壁上另有若干石碑,单独褒扬那些以其思想或功绩影响了法国历史的名人,其中那块于年刻就的属于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碑文是Poete,romancier,aviateur,disparuaucoursdunemissiondereconnaissanceaerienne,le31juillet(诗人、小说家、飞行员,年7月31日执行侦察任务时失踪)。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很好地总结了圣埃克苏佩里精彩而传奇的人生。
对自己的文字有着很高要求的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并不是高产的作家,他生前只出版过七部作品,篇幅最长的《战斗飞行员》才页,最短的《致人质的信》更是只有56页。但这些作品都很受欢迎,尤其是年出版的《小王子》。这本薄薄的小说曾被法国读者票选为20世纪最佳图书,虽然出版到现在已将近七十年,但每年在世界各地仍有上百万册的销量,总销量更是高达两亿册以上,仅次于钦定版英文《圣经》,和狄更斯的《双城记》并列为史上第二畅销图书。《小王子》也是拥有最多译本的小说,迄今已被翻译成两百五十多种语言和方言,其中光是日语就有超过十六种译本。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我了解到的有五十多种不同译者的汉译本。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一百多个版本的《小王子》,其中只有三个版本是在年以前出版的;也就是说,在进入21世纪的这十二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上百个版本的《小王子》。
和《小王子》在文化上巨大的重要性和在市场上惊人的成功不相匹配的,是国内评论界和普通读者对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这部代表作的认识。根据检索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得到的结果,以《小王子》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只有十三篇,但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反倒有五十几篇。大多数普通读者,甚至包括部分《小王子》的译者,则往往认为它无非是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书,只不过比其他童话书畅销。但《小王子》显然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畅销童话书而已,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它的受欢迎程度何以会如此广泛和持久。实际上,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这部作品在叙事艺术、哲学理念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均取得极高的成就。由于小说的篇幅很短,只要花几十分钟即可翻阅完毕,所以这里就不再概述主要的情节,而是直接对文本进行分析。
从篇幅上来讲,翻译过来只有两万五千个汉字的《小王子》绝对是短篇小说,但其叙事结构之完整,却足以媲美出色的古典戏剧或长篇小说。德国的文学理论家古斯塔夫·弗雷塔格(GustavFreytag)在其年出版的《戏剧的技巧》(DieTechnikdesDramas)中指出,古典戏剧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铺垫、发展、高潮、回落和灾难。如果以这个理论为参照系,《小王子》的叙事结构显得特别明显:第一章是叙事者(即飞行员)的自述,是铺垫部分;第二章到第九章讲述飞行员和小王子的相遇和互动,是发展部分;第十章到第十五章讲述小王子走访六颗小行星的经过,是高潮部分;第十六章到第二十三章讲述小王子在地球上的遭遇,是回落部分;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七章又继续讲述飞行员和小王子的相处,并以小王子的消失告终,是灾难部分。以如此短小的篇幅包含如此完整的结构,并且丝毫不显得局促,这当然需要极为高明的写作技巧才能办得到。
《小王子》的古典美还体现在其叙事视角的变化上。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是随着叙事结构而变化的,从开头到结尾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存,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并存,第一人称。熟悉古典音乐的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和尾声;这种环环相扣的人称转换使得整部小说就像古典风格的奏鸣曲般流畅而华美。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甚至还在呈示部中加入了变奏曲:小说的第六章突然短暂地转变为第二人称叙事。这也是他喜欢用的写作技巧,在《人的大地》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写到吉约梅时,他也突然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
但《小王子》能够历久不衰地征服亿万读者——不仅仅是儿童——的心,这种大师级别的写作技巧固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关键的还是这部小说对成人世界各种荒谬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最令人钦佩的是,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隐藏了如此丰富的信息和如此深刻的思想,但他所用的文字竟然极其朴素和纯净:无论是叙述的部分,还是小王子和飞行员的对白,都简单得连学前的儿童也能够理解。这种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写作技术是非常罕见的,就这方面来说,只有厄尼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屈指可数的巨著才能够和《小王子》相提并论。
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在年7月底离奇失踪之后,人们对他的去向有很多猜测。其中最浪漫的是,他并没有死去,而是和小王子一样离开了地球。毕竟安托万曾如此回忆他的第一次驾驶飞机时的心情:“如果有足够的油,我就离开地球不回来啦。”但不管怎么样,随着《夜航》、《人的大地》、《小王子》等作品的传播,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越来越大。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办了影响深远的世界博览会,主题来自《人的大地》,这让作者的名字传遍了整个世界。这次博览会结束之后,鉴于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对世界的巨大影响,那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将那块刻着他名字的石碑安放到巴黎先贤祠主殿的墙壁上,以供后人凭吊。在他失踪五十周年的年,法国政府将他和小王子的形象印到了面额为五十法郎的新钞票上;到他诞生一百周年的年,里昂国际机场改名为圣埃克苏佩里机场。可以说,在20世纪的法国,没有哪个作家的声望能比得上这本《小王子》的作者。
年5月,有个潜水员在马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架飞机的残骸;经过几年的调查,法国文化部、空军和水下考古部门共同证实这具残骸属于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失事时驾驶的飞机。年,有个八十五岁的前德国空军飞行员向《普罗旺斯报》坦白,年7月31日,他曾在发现残骸的地方附近击落一架飞机。
时至今日,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失踪的疑云已经渐渐散去,人们普遍相信他已经葬身海底,而不是像小王子那样离开了地球。但他的作品,尤其是《小王子》,依然受到亿万读者的热爱;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热爱很可能将是永恒的。
李继宏年3月8日《小王子》预告片
本文为洋葱电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