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妈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6岁时,英国的乔治小王子喜欢上了舞蹈,并开始认真上芭蕾舞课。
这本是一件非常可爱、值得鼓励的事情。
但没想到,事情传到美国媒体那里,这件可爱的事情却变了味。
在美国ABC著名电视节目《早安美国》中,女主持人在讨论这个话题时,说到:“未来的英国国王,将放下玩具,开始上教学课、电脑课、诗歌课,和芭蕾舞课。”
在说到“芭蕾”时,女主持人没绷住,直接笑了出来。
她的笑容仿佛在说,作为一个王子,作为一个男孩,怎么会喜欢和坚持学习芭蕾舞这样的课程呢?这哪里是一个前途无限的男性的爱好?
在谈到乔治喜欢芭蕾舞时,主持人言语间充满了调侃和嘲讽。
为此,国外网友们开启了热烈讨论。
随后网络上便发起了“男孩也跳舞”的话题,从幼年男孩到成年舞者,大家纷纷用自己、自己的学生、舞伴、老师甚至孩子的故事证明:
男孩也可以喜欢跳舞,跳芭蕾,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且不被嘲笑的权利!
“我们的娃就很喜欢跳舞,男孩子也可以跳舞的啊!”
“芭蕾教会你专注、克制,也教人尊重和勇敢。如果有男孩想要学跳舞,想参加舞蹈课程,那就去做吧!男孩也可以跳舞!”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舞蹈是力量和优雅的结合,简直酷毙了。
也有一些人讲出了自己儿时练习舞蹈被嘲讽的事情:
“我在6岁的时候曾经学习过芭蕾,我喜欢芭蕾的优雅和姿态。但我最终因为被他人嘲笑而放弃了。”
类似的嘲讽,不会在主持人道歉后就停止。
但是,如果这种嘲讽被默认为正确,那将会有更多的男孩、女孩们,因为坚持一些不符合刻板印象的爱好而被人嘲笑、霸凌,最终,因为偏见、歧视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这让美妈想起了知乎上有位妈妈求助:
“儿子马上要升初三了,他成绩一直能排年级前十。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儿子却和社会上的一些孩子成了好朋友,放假的时候还偷偷跟他们出去玩……”
多字,字字痛心。
这些“流氓孩子”都是不爱学习、成绩差的高中生。妈妈没收了手机,让儿子好好反省。
没想到,儿子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说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还说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是他的自由。
儿子甚至在朋友圈里写到:
“你凭什么支配我的人生?我没有自己的思考吗?我真是受够你了!”
瞬间,母子俩的关系箭拔弩张。
妈妈说:“我承认成绩差不代表是坏孩子,但是作为家长我很希望他不要被这些孩子带坏。”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其实我特别理解她的感受:明明自己的孩子挺优秀,如果因为结交了“坏孩子”而误入歧途,多可惜啊。
但是孩子和父母的看法往往并不相同。
调查发现:孩子与家长最大的区别在于,家长在孩子交友问题上显得更为现实和功利。
但孩子不会这样,他们大多会选择和自己兴趣爱好、性格信念相同的人做朋友。
其实许多父母也从未试图了解过孩子们对待友谊的看法,而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向他们灌输:“一定要远离成绩差的坏孩子。”
他们希望孩子整个成长阶段都只跟成绩好的孩子来往。
孩子越长大,父母的这份期望与伴随而来的害怕和焦虑也越多。
这,或许才是知乎上这位妈妈和儿子之间关于交友的冲突根源。
可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真的好吗?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偏见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是双胞胎,也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完完全全了解、理解另一个人,偏见也就由此而生。
“你是男孩子,怎么能喜欢织毛衣呢?”
“你是女孩子,你应该喜欢洋娃娃的呀。”
“你不是女孩子,不能总是哭哭啼啼的。”
“你这么内向害羞,长大后肯定没人喜欢!”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或者你是否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可能觉得这些话都很自然很普通,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却不知道,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带上了“偏见”的味道,而这很容易让孩子的人生“设限”。
今天,美妈想借由一本绘本——《逃离偏见王国》,和大家探讨偏见对孩子的影响,在幽默和荒诞的故事中,体味偏见的狭隘,在温暖和柔软里,感受包容的力量。
一个宁静的夜晚,丽莎做了个梦。
在梦中,她穿过一片圆球森林,来到了五彩缤纷的圆球王国。
丽莎看见一位长得像圆球一样的国王。他坐在一个圆滚滚的南瓜宝座上,
身边站着他圆滚滚的儿子一圆球王子。
王子正用圆规腿在地上画圆圈。
突然,丽莎听到国王大吼了一声:“这个小丫头到这儿来干什么?她不是我们王国的人。圆球警察,赶快把她抓起来!”
丽莎恨不得赶快离开这个愚蠢的圆球王国,可是已经晚了,她被人抓住,只好听天由命了。
一个圆球警察走过来,警告丽莎必须遵守圆球王国的规矩:
“一切有棱有角的东西在这里都是违禁品,特别是方片饼干和方形面包,还有成板的巧克力。”
丽莎想:难道我的旅行就在这圆球王国终止了吗?不行!我得设法离开这里。
于是,她在圆球草坪上挖了个洞,跳了进去,一下子从这个王国消失了。
这个洞很深,丽莎往下落呀,落呀,落呀,落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只见一位长着尖尖胡须的国王,坐在一个有棱有角的宝座上,身边站着他的姑妈——棱角夫人。
突然,丽莎听到国王大吼了一声:“这个小丫头到这儿来干什么?她不是我们王国的人。棱角警察,赶快把她抓起来!”
丽莎想赶紧藏起来,可这里到处都是棱棱角角,让她无处藏身。更何况也来不及了。
丽莎又一次被抓住了。
一个棱角警察走过来,警告丽莎必须遵守棱角王国的规矩:“一切圆形的东西在我们这里都是被禁止的。棱角国王保护我们不受圆盘、圆球、圆帽和圆果的侵袭。”
丽莎决定逃离这个棱棱角角的地方。夜里,她在棱角草坪上挖了一扇门,然后打开门跳了进去,一下子从这个王国消失了。
门里面很深,丽莎往下落呀,落呀,落呀,又落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只见在红色番茄宝座上,坐着一位美丽的玫瑰女王,她已经统治这个红色王国很久很久了。
突然,丽莎听到女王大吼了一声:“这个小丫头到这儿来干什么?她
不是我们王国的人。红色警察,赶快把她抓起来!”
丽莎想赶紧逃走,因为她不想放弃下面的旅行。
可是她还没跑开,就又被抓住了。
一个红色警察走过来,警告丽莎必须遵守红色王国的规矩:“一切绿色的东西都是被严格禁止的。从绿纹青蛙到绿背鍔鱼,在我们这里都不受欢迎。绿菜花、绿萝卜和绿黄瓜,更是我们的大敌。”
丽莎没有时间考虑这些。
她故意踢翻了一只水梢,里面的红色染料流到地上,变成了一个红色池塘。
丽莎马上跳了进去,一下子从这个王国消失了。
红色池塘很深,丽莎往下落呀,落呀,落呀,又落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只见一位国王头朝下骑着一只蜗牛,兴致勃勃地行走在天花板上。这里的一切都是颠倒的。
突然,丽莎听到国王大吼了一声:“这个小丫头到这儿来干什么?她不是我们王国的人。颠倒警察,赶快把她抓起来!”
丽莎想赶快离开这里,但已经晚了,颠倒警察上前就把她抓住了。
一个颠倒警察走过来,警告丽莎必须遵守颠倒王国的规矩:
“我们王国中最漂亮的动物就是蝙螺,因为它头朝下悬挂在屋顶上。
头朝上站立是绝对错误的,而且极其愚蠢。
正常的人都应该倒立。还有一点很重要,在我们这里行走只能后退不能前进。”
丽莎想:我可不想一辈子都过这种颠倒的生活,太可怕了!
于是,丽莎搬来了一架梯子,向下爬去。
爬了几秒钟,她就从这个王国消失了。
梯子很长,丽莎继续往下爬呀,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梯子的尽头。
她的眼前漫山遍野都是羽绒被子和羽绒枕头。
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这就是他们喜欢的羽绒王国。
丽莎听到有人柔声细语地唱着:“来了一个小姑娘,羽绒王国任你闯。不害怕来不慌张,玩得开心睡得香。”
“在这里我就不会再被抓住了,也不必受偏见的束缚了。我很喜欢这里!”丽莎说着就跳了进去。
这里的规矩很简单,一切都由丽莎说了算。
她想:这里太好啦!我可以随意打哈欠,随意伸假腰,在被子里随意翻滚,还可以把头埋在松软的枕头里睡觉……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这里不喜欢刺耳的噪声和刺眼的光亮。
丽莎觉得这里好极了,舒适、暖和、柔软。
她真的不想走了。
她想:我能够永远留在这里吗?
这时,隐隐约约的,她听到有人在对她说话。
“早上好,小丽莎!起床了,宝贝!现在已经七点了。”
这是妈妈的声音。
丽莎睁开眼睛,打了个哈欠。
她笑了。
原来这是一个梦啊!
《逃离偏见王国》是一本一本比《爱丽丝梦游奇境》还要脑洞大开的图画书。
可爱的小女孩丽莎在睡梦中来到了不同的王国,梦里的世界千奇百怪,充满了荒诞与怪异:
圆球王国因为不能出现菱形,因此连雨伞都是一个圆球以至于无法打开;
菱角王国因为禁止一切圆形,连汽车的轮子都是方形,完全失去了效率;
红色王国因为一切都必须是红色的,甚至连天上的云彩都必须手动涂成红色,所以也失去了诸多乐趣,例如过圣诞(因为圣诞树也是绿色的)
颠倒王国,因为一切都是颠倒的,所以永远也打不出一桶井水,而原本生活在水里的鱼竟不可思议地长在了土里!
于是,机智的丽莎选择了一次又一次地逃离,好在,她总能找到方法,并最终来到包容的羽绒王国。
丽莎为什么会有那样怪异的梦呢?不如结合故事的结尾合理地猜测一下。
她醒来后,就去上学了。她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学校里,她会学到很多知识,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偏见随之产生,并映射到丽莎的梦里,这让丽莎想逃离。
生活中,这样的偏见比比皆是:种族偏见、性格偏见、性别偏见……没有人可以在偏见的火焰里幸存,了解著名的“洋娃娃实验”后便可以知道,偏见之下,孩子所受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纽约城市大学的一位黑人教授曾做过这样一则实验,实验对象是三岁到七岁的儿童。
实验中他给这些孩子提供了四个只有肤色不同的洋娃娃,皮肤颜色从白色逐渐到黑色。他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娃娃。
为了探究孩子对种族的态度,教授也让孩子们分别评价了最丑的娃娃和最好看的娃娃。
实验结果显示,所有黑人孩子都喜欢皮肤比较白的娃娃,皮肤黑的娃娃则被搁置到一边,这说明三岁孩子已经在父母或者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对种族的偏见。
美国精神卫生专家比尔斯说过:“偏见是一种飘忽不定,无根无据的观念。”
偏见没有具体的存在形式,主要存在于家长平时的行为举止中。观念的力量很强大,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孩子。
威·赫兹里特说:"偏见是无知的产物。"
它就像是一副黑色的沉重锁链,捆住了孩子的翅膀,也捆住了他的无限可能,让他的舞台变得狭窄。
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打破了刻板印象,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前段时间,一位70后外企精英辞职当上了全职奶爸。全职妈妈做的事情,他都一手包揽,笑言:“不能让老婆老得那么快。”
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的蔡笑晚先生似乎更进了一步,他是直接把教育孩子当做了自己的事业来做,6个孩子养出5个博士。
他说: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姓名:蔡笑晚,职业:父亲。
当我们再去评价一位男性是否成功时,事业上的成功不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家庭和谐、婚姻美满、夫妻和睦,儿女健康成长,哪一项都可以作为认定是否成功的因素。
抛开刻板的印象,让我们的孩子里多一些“蔡笑晚”这样的人不好吗?
男孩女孩除了生理结构不一样,精神层面的渴求都一样:他们都渴望被看见、被回应,渴望独立思考、自由探索。
要说差异,那就是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会不一样,父母可以做的只是尊重孩子们本来的状态,不去给孩子灌输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放下偏见,才能轻松上路。别让你的偏见,影响了孩子的感受。好在,刚刚上学的丽莎,能自觉地逃离这种不合理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并不符合你的预期,或者被你认为孩子的性格、性别不适合做,但是请倾听孩子的想法。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摒弃偏见,不要给孩子贴上坏标签,在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可以大方自信地走着。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被偏见"设限",自由快乐地成长!
好了,今天的美妈推荐就到这里了,赶快打开美妈讲绘本app开启今天的阅读之旅吧~
识别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