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写日记。开始及其痛苦,咬着笔头坐在书桌前,挖空心思不知道平淡无聊的一天有哪些值得记录的东西。直到我慢慢发现,它可以是爷爷做的鸡汤,可以是放学路上的夕阳映照路边的狗尾巴草,可以是一股在数学课上昏昏欲睡的意识流,可以是忏悔是期待是不能说的秘密。我便爱上了写日记,一晃十多年。夜深人静时提笔,写下每一个我生命里独一无二的日期时,都觉得生活庄重又神圣。
初中的时候看《小王子》,狐狸让小王子每天在同一个时间来看它,因为它会在那个固定的时间点前开始期待,开始感到幸福,开始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仪式。它说:仪式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大概,那些提笔写下日期的瞬间,就是一种仪式感吧。
高中的时候把红楼梦看了三遍,背黛玉的《葬花吟》。虽然我不葬花,但是我还是突然因为这个情节爱上了她。一个连花的生死都放在心上,装进香囊的姑娘,应该很懂珍惜吧。知道每一个生命都该有个庄严又体面的结束的人,值得被生活认真对待。
大学的时候看《唐顿庄园》。唐顿说,你厌倦了生活中的格调,就是厌倦了生活。
前几天,闺蜜和我说,她的男朋友从来不在她生日,任何纪念日,情人节送她礼物和祝福,因为他说,他不过节。别人的感情,我不评论。
我试图去理解仪式感,理解它不同于做作,亦不同于形式主义的外延和内涵。为什么曾守着手机不睡,为了在十二点说一句生日快乐;为什么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倒数,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什么在朋友的婚礼上热泪盈眶,祝福他们白头偕老;为什么姑娘精心梳妆去和心上人约会;为什么男生费尽心思策划情人节的浪漫;为什么毕业典礼上,要给每一个人颁发毕业证书和拨穗;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第一次的纪念日;为什么在失恋时剪短了头发,减掉一地长长短短的牵挂。
仪式感不是做作,因为它恰到好处。它像洒在牛排上的胡椒粉,寿司上的芥末,看似可有可无,却会因为这一点而让原本的味道大为不同。少了会寡然,多了会流泪。有人会保留电影票根,每当看到就想起好多段人生里的喜怒哀乐;有人喜欢收藏车票,拿在手上就浮现出曾经眼前流转过的风景;有人把相片冲洗出来做成一本纪念册,郑重的写上每一个日期和故事;有人随身带着手账本,五颜六色深深浅浅的画着只要自己懂得符号。说一个人做作时,我们总说戏太多。小作怡情,大作伤身。其实每个人的内心,终究需要戏剧感才能完整,无论幸福还是悲伤,无论再平凡普通的日子,你依旧是你故事的主角,剧本要有,戏也不会停。
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因为它真诚。有一句话说,承诺不代表永远不能反悔,承诺代表,在许下它的那一瞬间,我们彼此曾经真诚过。所以,一切感情的开始和结束,都该有一个简短又郑重的仪式。说一句“我喜欢你”,我便能找到那个可以回忆的开始。时间因此而变得不同,那时我看到的日落,就不再是天里任意的一抹红;滴答走过的时间,也不再只是钟表上转动的指针。所以,我一直认为生日的惊喜,情人节的礼物,纪念日的小浪漫,天涯海角的旅行,都本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都没有了制造不同的激情,那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就不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因为当你们坐着摇椅慢慢摇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每天的生活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年轻时走过的日子,也并不值得纪念。如果说形式主义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的固定的冰冷的模板,那仪式感就是保存了生活热度的刻意。是在大年三十走过场的和亲人吃顿饭,还是热火朝天的拉着家常,酒桌上的人知道;是在情人节随便定了束玫瑰花,还是走心的选了礼物,收礼物的人知道。因为真实的脉搏跳跃,不骗人。
有时,我们需要盛大的欢聚,盛大的离别。仪式让我们有安全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对生活的控制。仪式让我们有敬畏感,对在意的人和事,对生活。因为仪式感,我记得那天太阳升上地平线,我穿了蓝色的连衣裙,刘海被风吹乱,你的眼睛里有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