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书评 >> 正文 >> 正文

文学是多么好观论坛文学少年课堂有感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1/2/6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天(11月1日,编者注)听了一节课:翻翻老照片——《文学少年》读书会。

坐在深夜返回长沙的高铁上,依然在回想着。

在南大,亲近母语偌大的会场里,是黄雅芸老师和孩子们的自在对谈。那是课堂与文学之间的一次明亮的交汇。

叶兆言先生的这部回忆童年的作品,在读者与听者的心里,渐渐变得清晰而动人。

他就坐在台下听着,微微笑着,想着。

听完,他连说了三次:黄老师的课上得真好。

一个作家,一本书,一堂课,以这样的方式聚在一起,实属难得。

叶先生说:文学与课堂的关系有多大?其实原本一点也没有,但我们的老师,为了给学生带去更多的东西,一直在努力地做着这件事——把文学带到课堂,带到他们身边。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不可为,是文学本身的自由与丰富,远不是课堂可以容纳。

为之,是一线的语文老师们,一砖一瓦地,孜孜不倦地,搭建着文学与孩子之间的那座桥梁。

在黄老师的这堂课里,我一直沉浸着。我感到自己被一种力量包裹着。

就像秦淮河的水,流淌在作者的童年记忆里。文学的味道,也在课堂的每个细节里,氤氲着,延绵着。

1

文学的气息

1.声音

黄老师的声音一出来,会场就静了。她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稳稳地落在心上。背后的故事,她娓娓地介绍。孩子们的回答,她会心地呼应。那些书中的片段,她和学生一句一句投入地朗读。

不管何时,她的声音总没有太多的起伏,但却让你感受到一种饱满的、随着课堂在变化着的情绪,带着你走进书中的故事里。

2.画面

背景干干净净,江南水乡,灰瓦白墙。

一本泛黄的相册,几张徐徐出现的老照片。

清秀的黑色字,写在纯白的底色上。

没有多余的装饰,花哨的技术,只是静谧,只是叙说。

3.音乐

音乐与文学总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节奏、意境、情感......

二者的无用之用,却是人们从满地的六便士里,所窥见的月光。

介绍“我们小时候”这套书时,朗读在春晖中学的那段描写时,阐述关于文学的那段话时,清悠的音乐总是刚好来到。

于是,一切变得不一样了,湖水的波浪、风鼓起的长衫,还有那些无忧无虑的少年的样子,都可以在眼前了。

2

文学的咀嚼

1.聚焦兴趣所在

读一部作品,该从哪里入手?兴趣,是第一位的。

黄老师带他们最先看的是目录,目录里的第一章便是“从九岁开始”,很多孩子的兴趣点也在这一章。

九岁,对作者来说有什么特别的呢?你小的时候,又有什么好玩的事?

童年里的那些相似的想法和行为,会迅速地拉近他们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此时,作家在他们眼里,也不再是大人,而是一个亲密的玩伴,坐在近旁,说着故事。谁不喜欢听故事呢?尤其是很多年前,一个小孩子经历过的,真实的、新鲜的、有些陌生的故事。

而后的分享与共读,都以“翻翻老照片”的形式打开。

读这本书,不就像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吗?照片承载的故事,照片折射的色彩,都在不经意间,将文字以影像的方式呈现,更为直观、有趣。

2.抛出矛盾之处

读文学作品,如果只读到故事,还不够。

带着自身体验去读,带着问题去读,才能在思考和追问的过程中,触摸到作品中表达的秘密、形式的意味。

在这节课上,黄老师在好几处聚焦文本后,抛出了关键的问题:

(1)“永远也忘不了这位女同学的表情,圆圆的眼睛红润的脸色,让人刻骨铭心。”

老师把这句话从故事里拎了出来,问:“大家读起来是不是有些别扭?一般写到表情,会接着写表情具体是怎样的。作者却又突然转到眼睛和脸色,这是为什么?”

通过和常用的表达方式对比,孩子们发现,这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作家心潮澎湃的表现。老师往前顺势带一带: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情感逻辑比语法逻辑更重要。

(2)在读了他们“不经过桥,就能经过夫子庙”的好笑又艰辛的探路故事后,老师问:“为了去探索这样一条路,他们走了一整天。有人觉得这样很浪费时间,很傻。你觉得呢?”

在观点各异的对答中,引导他们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体会好奇心与勇气的可贵。

(3)简单介绍了作者的祖父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后,大家聊到了书中的细节,发现他所写的多是日常中和祖父一起生活的小事情。老师继续追问:“作者有没有把叶圣陶的地位和影响写得很明确?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在讨论之后,提炼出共同的观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感受”,写出你眼中的那个人,就是成功。

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其实都暗藏玄机。有的指向表达,有的指向思想,但它们都在直面阅读中的“矛盾”之处,推动着读者去和作者、和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对话。

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丰富的阅读体验交锋的过程,可以倾听到不同的声音,促使自己向前一步去探究,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语言和建构更为立体地理解。

3.站在文本之外

课堂上,黄老师还抛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选择题:假如可以选,童年时的你更愿意生活在这个年代还是那个年代?

有的孩子说:我更愿意生活在那个年代,因为现在有很多的补习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所以,很珍惜回老家的日子,可以采采青菜,逗逗猫。有的说那个年代的老师、家长都没现在这么管得严,心情比现在放松些。也有人认为如今的科技和设备更好,不愿意回到过去。

从孩子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们对自由和悠闲的向往。而不管选择哪个年代,恣意地游戏,总是他们内心最为渴望的。

黄老师的回答很智慧:其实,谁也没得选,我们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然而,在阅读中,我们得以体验另一种生活。

而叶兆言先生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如果可以选,他当然选择现在。当年有很多的贫穷和困难,只不过在回忆的时候,文学选择了把那些美好的事情留下。

文学作品常常有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过滤,好的课堂也是。

另一处讨论的高峰,在于一个共性的困惑:“这本书很多内容都与文学无关,为什么叫《文学少年》?”

孩子们想法很多,答不确切。黄老师没有正面去回答,而是出示了一段话,作者在春晖中学生活的画面。慢慢地读,慢慢地寻:心里有文学意味的人,能够比别人多看到什么呢?清风、田野、湖水、先生.......

有了文学,生活变了模样,多了一些诗意。

所以,再看此前所读过的,无论是女同学的表情,还是探险的故事、平常的生活,都凭着这一份眼光,拥有了文学的意味。

叶先生也课后也对此作出了回应:起这个名字就是偷懒。因为第三章里刚好有这个名字,觉得可以,所以就用了。

现场莞尔,叶先生真性情。

一个作品,从作家到读者,有着时间,年龄与思想的不同,很多地方会被赋予新的解读,更多的时候,是误读。就像这个最大的困惑,学生不得其解,老师循循善诱的困惑,在作者那儿,不过云淡风轻的一句:“偷懒”而已。

这个“偷懒”更像是全书完成后的一次回望,偶尔但坚定地定格在这几个字上。这几个字,又透过一个个故事,一次次心领神会中,成为读者心里一个羽翼丰满的形象,成为一段回到过去的小时候的珍贵旅行。

总是在读,常常被误读,然而,这有关系吗?

“错误或者正确地理解一部文学作品,丝毫不妨碍欣赏文学本身。

误会有时候一样很美,一样让人心抽紧着难以忘怀。”

3

文学的回甘

之后的访谈环节,主持人问叶兆言先生:成为作家,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

叶兆言先生坦言:并没有谁影响最大,甚至父亲一度不喜他读书,家里也从不希望他成为一名作家。如果说有什么影响过他,那应该是祖父和父亲伏案写作的背影。

在他的印象里,祖父年纪大了,但只要能坐着,就会在桌前读书、写作。父亲也是这样。如今,他也是这样。他的女儿大概也是望着他伏案的背影长大的。

这样的背影,默默地,坚韧地,成为一种不被察觉但不容撼动的力量。

文学的课堂,能找到最好的一本书吗?

今天读的是《文学少年》,明天读的是《自行车之歌》,下一次也许读《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在与文学相伴的童年里,我们读过很多,聊过很多,经历过很多,误解过很多,拥有过一些轻盈的瞬间。

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人也会拿起笔,坐在窗前,郑重写下:“我们小时候......”

文/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桂花坪小学周梦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sp/6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