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感觉充实而又富足。今天读《周益民讲语文》。又要用文字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所得了。
周益民是江苏海门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大陆小学班级读书会首批实践探索者之一,自年起倡导并践行“语言与人之存在关系”为核心旨归的“诗化语文”主张。
在本书中,我们从他的语文人生中,看到了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位名师,从他的语文理念中,感受到他诗意语文的精彩,更从他的语文实践当中聆听了他的教学实录,为我们的教学思路又打开了一扇窗口。
在书中,他这样说:教师的意义在课堂,如果离开了孩子,那么,一切所谓的“诗”与“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了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性存在,就须有教师课前的智慧积淀与倾情投入。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他追寻着“基于儿童同时为了儿童的课堂”的理想,并怀揣着这个理想漫步在走向课堂的准备之路上。
他喜欢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身份走进文本:
我是作者:
做作者——去求其“真”的过程。
做作者——力争准确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
做作者——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
我是孩子:
他说“我是孩子”是对学习母语规律的认识,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然后他才是教师,那个多角度的融合,一种专业解读。用一种信教徒、反思者的姿态面对文本。
他的课堂观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就是基于儿童同时为了儿童的课堂。他向来以为,任何一种教学追求,其逻辑起点首先都应该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
他的美好心愿是:人会长大,但心可以是孩子的。语文老师需要有一双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颗孩子的童心,应该是一名“长大的儿童”。周老师的童心是一种教育情怀,是诗人之心,同时有行动,更有策略。“和其他栖居书斋中的儿童文化的捍卫者不同,周益民是以行者的姿态,以坚实的行为捍卫着童年文化。”
课程开发的诗意
在“我的语文实践”这个板块中,周老师提供了9个课例。在这9个课例中,只有《半截蜡烛》《去年的树》《鹬蚌相争》《只有一个地球》是教材中的课文,另外《小王子》(节选)《皇帝的新装》《对岸》《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乌丢丢的奇遇》却是教材中没有的。《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作品。《对岸》是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童年的月亮爬上来》是一节以月亮为主题的童诗童谣诵读课。
不难发现,周老师选择教学的课文或作品,大多数是经典的诗意的文学作品。梅子涵教授说:“这个作品的诗意,首先是这个故事本身是诗。我们讲文学作品的诗意,我们首先应当去看这个作品里的精神,而不是字句。”
他的行文特色是轻型文字、独立成段、简洁明快、诗意丛生,是丰盈诗心不经意的自然流淌,是感觉深处的真实呼吸和倾吐。
对周益民老师的诗化语文,我沉醉,我敬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1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