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图书 >> 正文 >> 正文

豆瓣88,看完这片我为自己嘲笑过印度感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4/5/4

华人导演李安曾经说过:

“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什么......没有人在看你,他们在看自己。”

按照这种说法,咱们再去看豆瓣TOP,去看时下电影爆款,总能在电影里找到一个普世价值观,所以即便是电影从艺术性上来讲算不上惊世骇俗,我们还是会激动且坚定的拍着大腿说:“这TM就是我本人啊!喜欢!”

因为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

今天要讲的这部《地球上的星星》是我一直想给大家推荐的。看完它,我为自己嘲笑过印度感到可耻。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ZameenPar

我的很多朋友在看完本片后的第一观感都是: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我本人更是欣喜若狂。

感谢电影让人不再孤单。

好了不矫情,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地球上的星星》。

豆瓣TOP,榜上有名。

IMDb8.5分▼

它也是阿米尔·汗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

说到阿米尔·汗,相信各位毒粉并不陌生,年的《我的个神啊》,去年的《摔跤吧!爸爸》,今年的《神秘巨星》。阿米尔·汗几乎成了我国电影市场最叫座的印度电影人。

然而大多数影迷最早认识他大概还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时候。

这个改变宝莱坞的电影人,凡参与的每一部作品都无不涉及社会问题,针砭时弊。

如果说《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对填鸭式教学的批评和讨论,那么《地球上的星星》可以算是它的先导片了。

尽管它在叙事逻辑和节奏把控上没有《三傻》成熟,但《地球上的星星》在构图、色调上花了更多的心思,电影中展现的童年印象,即使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依然相当具有代入感,小演员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喜。

电影主角是一个患有过动症+阅读障碍症的男孩伊夏。他因为走神,多动,无法正确读写,常常犯错惹祸触怒老师。

校长认为他低能,变态,父母也不理解他的异常举动,无奈之下只能把他送进寄宿学校,最终却意外遇到老师尼克,发现了他异乎常人的天分......

什么是阅读障碍症呢?

了解一下▼

还有过动症▼

简单的说,就是他看不懂文字,也不能拼写。不是傻也不是因为不努力,相反他还有可能是个天才。就好像你不能指责一个抑郁症患者意志不坚定一样,阅读障碍症跟是否专心没有半毛钱关系。

故事设定方面,现在来看好像并不新奇,毕竟我们刚刚被《奇迹男孩》感动过,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地”也是老生常谈了。

可是在《地球上的星星》就是我们童年的倒影,那些鲜衣怒马的时光和不可言说的委屈以及逐渐遗忘的创伤,都在里面。

影片主角伊夏是个标准的差生,上课被罚站,考分个位数都是家常便饭。

校门外水渠里的鱼苗来回游动,对于八岁的伊夏来说,一花一世界,小水渠里也能有乾坤。伊夏每天都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徜徉天地,所以他也永远在神游,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更不幸的是他还有个优秀的哥哥,活脱脱“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有一门课没拿第一那都属于没发挥好,就连吃饭都在学习。

而伊夏呢,脑袋永远在开火车。

像这样常人眼里“熊孩子”,在家里的时候还可以自由做一下自己,可是到了学校就没那么好过了。

英语老师让他读课文,可是课本对他来讲等同于天书,无奈之下只能一通乱读,结果又是新一轮的罚站。

在体制化的学校里,每个学生必须做到整齐划一,他们嘲笑异类。因而创造力和好奇心都成了洪水猛兽。

八岁的伊夏终于忍无可忍,第一次逃学。

在这个避世的午后,有草莓一样棉花糖,牛奶一样的油漆桶,和夕阳一样的刨冰。

电影把各种和童年相关的物象堆砌在这一个段落里,有人批评导演范本化处理,我却觉得这个段落是全片一大亮点,就像是导演帮你为童年补上的一篇日记,感动又节制。

每个人小时候都曾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但也总在长大后泯然众人。

然后安慰自己,既然所有人都一样,那么那些因为独特而受过的委屈,忍受的孤独好像也不必再提。

就好比《小王子》里讲的,

“每个人都曾是孩子,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记得。”

也因而,很多人终究没有成长为宽厚的大人。

逃学带给伊夏的是父母的心灰意冷和学校变本加厉的处罚。

校长甚至指责伊夏是个变态,表示学校无法接受这样的学生。于是在伊夏被学校辞退之前父亲帮他转了学。

八岁的伊夏不得不离开父母被送进寄宿学校,新校长承诺一定会“教”好这个“问题学生”。

真不知道“寄宿学校”到底是怎样“神奇”的存在,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四百击》里同样被送去寄宿学校的安东尼,《飞越疯人院》里的RandlePatrickMcMurphy,还有那些被送去电击治疗的同性恋者、网瘾少年......真是讽刺。

被迫进入新环境的伊夏被“教育者”们成功的打击到了,也逐渐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过去性格阳光的少年终于沉默不语......

伊夏是个特例,他患有罕见病症。

可是他身上又有大多数人的影子,那些被扼杀的好奇心,被孤立的独特还有被嘲笑的梦想。

其实,个人观点,现实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可是电影总是要给人绝望中一点点希望。所以它给伊夏安排了一个拯救者出现,然后感动观众,为故事人物“伸冤”。

我起初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是冲着阿米尔·汗去的,结果他作为故事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竟然到电影的后半程才出场,忍不住吐槽了好久。

可是再看电影,觉得阿米尔·汗这个老师的形象就是一场美好的幻想,负责讲道理,负责为未来留有余地。

所以,老师尼克的姗姗来迟并不奇怪,后面的故事也确实可以温暖人心。

阿米尔·汗饰演的尼克是一名美术老师,也是“特立独行”又获得幸福人生的成功典型。不同于其他老师传统的讲课方式,尼克的首堂课出场秀是这样纸滴▼

别的美术老师上课是这样滴▼

尼克上课是这样滴▼

换个角度看问题喽▲

尼克讲课生动,同学们都很喜欢,但是只有伊夏无动于衷,尼克老师了解到伊夏的绘画才能,可是这时候的伊夏他已经不再画画了。

为了让伊夏重新拿起画笔,尼克想尽办法。

他专门家访,向伊夏的父母解释什么是“阅读障碍症”,期望获得他们的理解。也正是这次家访让尼克看到了小伊夏曾经无限的想象力。

他主动教伊夏读写,并且是用他感兴趣的方式。

他甚至大费周章地向学校申请组织一场绘画比赛,希望可以证明伊夏的过人天分。

说实话,从剧情线上讲,电影后半程难免有些俗套。

作为励志电影,最终让主人公通过取得比赛胜利获得社会认可的结局,也没有《录取通知书》反叛的彻底。

电影里,小伊夏终于重新拿起画笔,让世俗看到了他异于常人的天分,换回了父母的理解,社会的肯定。

但即便是这样,《地球上的星星》依旧以他独特的魅力召唤我们童年境遇的情感共鸣。更何况谁又能完全逃离外界的评价呢,我们终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哪怕只有一个人。

私心觉得,每次看到小伊夏充满好奇的神游天地间的时候,都像是在看儿时的自己。

《地球上的星星》感动了很多人,不是因为他们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而是因为电影试图通过小伊夏这个个体性的故事来拯救孤独,给人慰藉。

希望毒药的文字像电影一样可以帮毒粉们抵抗孤独。

文章最后断章取义,一句王小波《黄金时代》的话跟大家分享: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能不能“生猛”下去是未知的,有时候真得看命,比如《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伊夏,如果没有尼克老师可能会面对不一样的结局。

可是,作为个体,我们可以掌控的是:成为一个宽厚的人。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12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