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王子》看美术教育评价
——读《小王子》有感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
——题记
“我”在六岁那年,把我的杰作拿给大人看,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很害怕?”
他们回答:“一顶帽子有什么好怕的?”
可我画的不是帽子呀。我画的是一条大蟒蛇,正在消化一头大象。
于是我把大蟒蛇肚子里面也画了出来,好让大人们看个明白。然后,大人们劝我不要再画大蟒蛇了,还是专心学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吧。
可小王子一眼就看出来了:“不!不!我不要大蟒蛇肚子里的大象。大蟒蛇,很危险,大象呢,太大。我的家可小了。”
——《小王子》摘录
一、成人的“灵孔”闭塞
绘画是幼儿美术活动之一,当大人们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好怕的”这就是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这时候的大人(含老师和家长)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只看到一顶帽子,却看不到蟒蛇和大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里的小王子有着让人惊奇的灵心慧性,大人看不懂的画,他居然一眼就看懂了,大蟒蛇的肚子里有大象。当“我”不胜其烦,敷衍地给他画了只四方箱子,说绵羊就在里面,小人儿竟然笑逐颜开,他真能“看到”里面的羊!
而“我”已经看不到了。
这就是成人与小孩子的不同,从这样对比看,小孩子是更聪慧,更灵通的一种生物,又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直觉透视力。而年龄渐长之后,我们的这一“灵孔”就慢慢闭塞,自己什么也弄不懂,却要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给他们解释”,解释了还不懂,还自以为是地训斥人,真是顽冥不化。
曾听一个孩子说过:“大人不懂孩子的世界”,我心里一痛,为大人们哀伤,我们走出孩子的心灵世界了,出来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我们可曾忘记,当初我们也是一个孩子?
二、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的评价给孩子带来了的后果
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极为打击孩子自信心,对孩子负面评价过多,孩子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破罐”,干脆“破罐破摔”,不仅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而且可能使孩子厌弃这个老师或家长,与其产生隔阂,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更甚者孩子会放弃画家生涯。
艺术活动是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应该重视情感的作用。“人们用语言、文字、线条、色彩、曲调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周围世界所报有的激情态度,这就是文学、绘画、音乐等文艺作品产生的认识基础。”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当孩子们失去了感受美的时候,生活中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精妙的画作、多么动人的音乐他都感受不到,那时我们大人会说“生活中不是缺少了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是不是为时已晚呢?当一个孩子不能感受到美的时候,就更谈不上表现美、创造美啦!我觉得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美好的世界又会失去多少画家、艺术家呢?
三、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对孩子的认可非常重要的,美术教学评价环节不可忽视的。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评价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标准单维化,评价语言宽泛化等。这些共性问题应该引起幼儿教师重视,并在活动中加以改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评价方式单一化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经和一些老师交流过:
问:你一般采用哪些方式进行评价?
师一:有时候评价的很仓促,只让个别孩子分享了自己的作品。
师二:本来美术活动用的时间就长,根本就来不及评价。
师三:基本上就是让幼儿说说“喜欢哪幅画”,或者让幼儿说说“哪幅画好看”,让幼儿上前来指一指。
在与我交流过这个问题的老师中,这三种回答比较集中。第一种回答占了绝大多数,日常美术教学中不评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少数注意到这个问题的老师也只是采用传统的第三位老师说的方法走走形式,就算评价过了。
(二)评价标准单维化
我曾经看过小班美术活动《可爱的蔬菜宝宝》,评价环节是这样:
师:萝卜画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一:不好。萝卜的根没有涂。
生二:不好。颜色涂到了黑线外面。
师:茄子画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涂到外面去了。
师:小朋友们要注意,下次涂色不能涂到黑线的外面去。
我曾看过中班的美术活动《美丽的鱼》,其中有这样的评价:
有一个孩子鱼很漂亮,色彩、线条都很有创意,就是画的特别的大,一条鱼占满了整张纸。
师:阿豪,你画的不行,怎么画这么大的鱼啊?你看看,整张纸都占满了,你没听到老师刚才说不能画的太大吗?
简短的对话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师生的一问一答,及老师的个别评价,不能不让我思考,评价就是评涂色、评价就是评大小吗?涂色、大小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评价是卤米松乳膏白癜风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