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读者心中也会有自己的小王子。我讲我心目中的《小王子》,目的是和真心热爱《小王子》的朋友交流。
I.作者写小王子到过的那些星球,有什么寓意?
我觉得,作者是在写他眼中人性的弱点。
第一颗小行星上住着一个国王。他看似能“统治”一切,是“宇宙的君主”。那些星星,“我一下命令,它们马上就服从”,但其实那些命令都是空话,发生的都是他不说也要发生的事,比如说“命令”太阳在傍晚落山。在有些虚张声势、“浪头”很大的领导身上,我们可以见到国王的影子。
第二颗行星上是个爱虚荣的人。在他眼里,别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尽管这个星球上只有他一个人,但他要小王子承认他是“这个星球上最英俊、最摩登、最富有、最有学问的人”,他对小王子说:“你得帮我这个忙,你只管崇拜我就是了!”在当下的文化界、演艺圈,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少见。
第三个是酒鬼。他喝酒是为了忘记他的羞愧,而羞愧正是由于喝酒。这种黑色幽默,让人想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句话。
第四颗行星是个商人的星球。他整天忙忙碌碌,小王子对“我”是这么说他的:“他从没闻过花香。他从没望过星星。他从没爱过一个人。除了算账,他什么事也没做过。他成天说个没完:‘我有正事要干!我有正事要干!’可是这算不得一个人,他是个蘑菇!”如今,“蘑菇”无所不在,成了“土豪”或者“精英”。
第五颗行星上,有个点灯人,他不停地点亮和熄灭路灯。这个有点傻气的点灯人,却是唯一让小王子有好感、甚至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小王子对自己说:“国王也好,爱虚荣的人也好,酒鬼也好,商人也好,他们都会瞧不起这个人。可是,就只有他没让我感到可笑。也许,这是因为他关心的是别的事情,而不是自己。”就这样,作者表明了他对自私这个很普遍的人性弱点的厌恶。
第六个人是个地理学家,但他从不离开自己的书房。这当然又是讽刺。
我们看到,圣埃克把他对人性弱点的失望、对现实生活的愤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写进了书里。
II.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他的星球?他和毒蛇有什么约定?
在B号小行星上,小王子爱上过一朵玫瑰。这朵玫瑰很美,但是骄傲、虚荣,有点“作”。小王子还太年轻,不懂怎样去爱她,有次一生气,就离开了她。
他拜访了附近的几个星球后,来到了地球。沙漠中不见人影,只有一条蛇,对他说的话像谜一样。但小王子还是听懂了它的话,并和它约定,一年以后倘若想念自己的星星,就来找它,让它把他送回去。
小王子穿过沙漠、山岩、雪地,来到一座玫瑰盛开的花园,在这儿遇到了狐狸,狐狸让他明白了,那朵玫瑰是他驯养过的,他要对她负责。他想念玫瑰,想念自己那颗比一座房子大不了多少的星球。在他来到地球整整一年的那一天,他来到当初和蛇约定的地点。到时候,只见他脚踝边闪过一道黄光,他随即像一棵树那样,缓缓地倒了下去。他把沉重的躯壳留了下来,回到那颗会笑的星星上去了。
III.狐狸是个什么角色?是恋人吗?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狐狸是小王子的另一个恋人吗?我想这是一个openquestion,动画片可以有动画片的解读,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就我而言,我觉得与其说狐狸是恋人,不如说他是哲人。听过我最喜欢的法国演员钱拉·菲利普和其他演员朗读的《小王子》。其中的狐狸,是由一个声音并不年轻,而嗓音有些特别的男演员配音的,这比较符合我的想象。
狐狸是个智者,是个哲学家。是他,告诉了小王子这个秘密:“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是他,把“驯养”这个重要的概念告诉了小王子,让小王子明白了“正是我为我的玫瑰花费的时光,才使我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明白了“对我驯养过的东西,我永远负有责任”。来到地球的这一年中,小王子懂得了爱的真谛。
IV.对我们来说,“驯养”意味着什么?
“驯养”是全书中唯一的哲理性很明显的词汇。借用写诗有“眼”的说法,也许可以说,“驯养”就是全书的“眼”。它的原文是créerdesliens,字面意思是“建立联系”。我考虑再三,译成了“建立感情联系”。我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达作者所说的“驯养”的真正含义。驯养,或者说建立感情联系,在智者狐狸的口中带有诗意:“你要是驯养了我,我俩就彼此都需要对方了。你对我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是你驯养我,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充满阳光,变得很美妙。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会喜爱风儿吹拂麦浪的声音”,“你如果想要有朋友,就驯养我吧”。就这样,交朋友,或者说寻找纯真的友谊,被圣埃克赋予了充满诗意的哲理意味。
那么,“驯养”今天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想,只要母亲还不是成天对孩子说“我有正事要干”,只要朋友间还能悠闲地一起喝个茶,驯养就有意义。只要爱情、亲情、友情还有意义,驯养就有意义。这种意义,充满着诗意,如果你愿意把它说成“法式的浪漫”,那也不错。
V.小王子一天最多看过几次日落?
在来到地球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小王子的生活是忧郁的,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观赏夕阳沉落的温柔晚景”。他一天中最多看过几次日落呢?有的版本说四十三次,有的版本说四十四次。
法文七星文库版的正文中作“四十四次”,但编者加了一条注释,说明打字稿(相当于初稿)中作“四十三次”。为什么初稿和定稿不同,原因不得而知。有人说是因为“四十四次比较好听”。若是指中文,似乎未必。若是指法文,quarante-quatre和quarante-trois,我觉得都好听。
我更关心的是,作者笔下笑声像银铃般可爱的小王子,为什么常会带有几分忧郁呢?
VI.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和心境中写作这部小说的?
小王子的忧郁,是作者心情的投射。圣埃克是个空军飞行员,但在希特勒的军队用六周时间就摧毁了法国军队以后,他无奈地离开了军队,离开了祖国。年的最后一天,他抵达纽约,开始了流亡生活。他在异国他乡写了《空军飞行员》等作品。年到年,他在心情苦闷、压抑的情况下,写出了最重要的作品《小王子》。那段忧郁的日子里,他在给友人的信上,这样写道:“这儿有一颗干涸的心……一颗干涸的心……一颗干涸到再也没法生出泪水的心!”在信纸上,他随手画了孤零零站在小星球上的小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王子就是圣埃克本人。他于年重返法国空军部队后,驾机前去执行侦察任务,就此消失在蓝天中,再也没有返回地面,其悲壮和凄美,让人想起小说末尾的小王子:“他像一棵树那样,缓缓地倒下。由于是沙地,甚至都没有一点声响。”
VII.心情压抑的作者,写出温暖人心的作品,这个情况罕见吗?
从文学史上看,这个情况好像并不罕见。普鲁斯特在《追寻逝去的时光》中写道:“真正的作品不会诞生于明媚的阳光和闲谈,它们应该是夜色和安静的产物。”他还说:“人们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这个说法,和我们所说的“痛苦出诗人”何其相似。
托尔斯泰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后,说:“他的内心,真孤独啊!”这句话,用在写《小王子》的圣埃克絮佩里身上,大概也是合适的。他在献词中写道:“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生活在法国,正在挨饿受冻。他很需要得到安慰。”其实圣埃克絮佩里自己,何尝不需要得到安慰呢?孤独,寂寞,也许可以说是一种痛苦,但写作的人在需要安慰的同时,也需要孤独寂寞的时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里尔克对青年诗人说:“你要爱你的寂寞。”
VIII.作者画的小王子,为什么一开始有翅膀,后来却没有了?
《小王子》的插图,出自作者的手笔。在创作过程中,他画过更多的草图,其中有一些,跟发表出来的很不相同。他画得最多的是小王子。这个形象,一开始是高居云端、长着翅膀的。画着画着,云朵消失了,翅膀也没有了,小天使的模样,渐渐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小王子形象。小王子离开B号小行星以后,是怎样来到地球的呢?——这是大人爱问的问题。但孩子关心的,也许不是这个“合乎逻辑”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也许是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是那朵骄傲的玫瑰,是天上会笑的星星。圣埃克絮佩里后来觉得无须为小王子画上翅膀,我猜想就是这个缘故。他在意的是充满童真的诗意,而不仅仅是交代故事的情节。另一个改变较大的人物,是国王。最后的老国王的形象,跟小说中的描写是吻合的。原先,插图中出现过“我”(飞行员)的形象,后来取消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整本书(文字和插图作为一个整体)更纯净,更明澈,更有诗意。
IX.《小王子》是童书吗?
《小王子》当然是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是我们说的童书。但我想说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童书,它是一本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是一部真正的经典。
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真正写给孩子看的,另一类既是写给孩子,同时也是写给成人看的,或者说,是写给葆有童心的大人看的。《小王子》和《安徒生童话》、《夏洛的网》等等,都是这一类的作品。当然,这两类书中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给孩子看的书,大人说不定也喜欢看。而且这两类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孩子的眼光,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人和事物,看这个世界。
《小王子》写于年,但今天我们阅读这本书,仍会感到内容是那么新鲜,人物是那么鲜活,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并没有在它和我们之间造成任何隔阂,它的文字,包括它的插画,都是历久弥新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样的书,是永远年轻的。
特别提醒:泓画廊里慢书房,除了可以买得到《小王子》,还可以看得到小王子手稿展。看完电影就去看手稿吧。
▲周克希在看慢书房的小王子手抄本
▲手稿展里的狐狸与周老师的翻译手稿
▲周老师在现场认真写字
文:九尾狐
公车上,听两位老人谈话:这孩子学琴、学写作,包括吃喝拉撒全部是我负担着。且不用说现在的啃老族有多强大,光听听孩子这一年的辅导班费用也是惊人的。
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孩子是全能健将,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优秀的。经常有家长向我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用不用上作文辅导班?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持否定意见的,写作原本就是一个悟性和长期阅读积累的过程,尤其想成为一个作家,更多的因素来源于天赋,对于这种自身的天赋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同时不要苛求许多,与其苛求不如把这个精力多放在对于句子和词汇的理解上,这样反而更能提高写作能力。
记得上小学时,对于作文也是头疼的。老师经常布置叙述一件故事的作文,我经常求助于妈妈。妈妈对我说:你可以写帮助别人做雷锋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帮着推车。然后妈妈又帮我设定好故事情节,由帮助到感谢这一个套路下来,一写就是两年。现在想来有点好笑,其实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的作文都是提前设定好故事情节和情境,然后一个套路写下来的。更多时候是为了应付考试,却没有真正理解你需要写的东西。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写作应该是自由发挥的,写一处景色或是写一段故事,你只需要提示一下他曾经到过的地方,他曾经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其余就交给他自己去写,只要叙述完整,表达清晰就很好了。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他更广泛的阅读和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并不是刻意的设定好一篇作文的套路,那只会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没有新意。
生活中经常有人这样说:其实我也挺有才的,就是写不出来。观察了一下,这类人大多都能出口成章,会运用许多成语和诗句来调侃,看似非常有才,却没有任何的新意和创意,只是会运用一些死记硬背的诗词来附庸风雅,真正运用到文字中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了。对于孩子也是同理,虽然有些孩子死记硬背了许多词汇和文章,却没有真正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境,这样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包括长期的阅读,广泛的积累和对于词汇的真正理解。可惜许多辅导班喜欢拔苗助长,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对写作也办了速成班,表面上看好像孩子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其实无非就是俗定的写作套路下来,反而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引起孩子厌烦的话,势必导致他更加不喜欢写作,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写了。
所有的东西以兴趣为主才会事半功倍,写作的兴趣来源于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是喜欢用笔去表达的,阅读才是写作的基础。平时不要忽略了阅读的作用,多读多写,自然而然妙笔生花。我一直认为一个从书堆里爬出来的孩子,笔也会带着花的。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家庭,一般都会有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孩子。书是根本,看似无形却似有形,它慢慢的渗入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眼界变宽。而笔就是你的嘴,把你的思想延伸出来。所以,写作不是刻意的,它是随性而自然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知识积累足够,自然而然会写出好的作文。
中国和美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教育,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美国学生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学生的6倍。许多教师和家长不禁疑惑:“两国学生的阅读量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孩子在阅读方面得到有效提升……”那么,美国K-12阶段(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阅读教育究竟是怎样做的?
国家立法宏观引领阅读教育
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美国K-12教育体系中,阅读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视为一种“新民权”,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始终,并得到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现已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的阅读教育体系。
美国对学生阅读教育的重视首要表现之一,是宏观引领全国学生阅读教育实施的政策文本不断颁布:
年颁布的《早期提早开始学习计划》与年出台的《即时读写计划》,号召社会各界一起帮助儿童提升阅读能力。
年发布的《迈向21世纪美国教育行动策略》以及后续的《美国阅读挑战》等各项阅读政策,号召美国全体公民动员一切资源帮助儿童在三年级结束前达到能够独立、有效阅读的目标。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阅读卓越法》,并修改了《中小学教育法》相关内容,使得阅读教育上升到法律高度,阅读教育被纳入法制化轨道。
年,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发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专门就阅读问题制订了包括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优先”计划。
年,奥巴马延续了布什的阅读教育政策。他签署的《登顶计划》和《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提出了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实施新的阅读课程,并要求对教师和校长进行为期两年的强化培训。
由此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阅读教育保持了其政策的连贯性,种种措施无一不体现出联邦政府对阅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课程体系及评价保障阅读教育
美国的阅读教育主要融入K-12课程体系中的两门学科:英语语言艺术和阅读。美国K-12阅读课程体系,贯穿从学前班到12年级的共13年基础教育。K-12阅读课程的核心目的,正如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所定义的,是“教会孩子阅读”。
K-12阅读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分级,共分为13个级别,即从学前班到12年级,每个级别与基础教育的年级相对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水平,通过常规的阅读测试晋级甚至跳级,不必拘泥于所在的年级。此外,从大的框架看,K-12阅读课程体系分为几个大的模块,其中K-3是初级模块,4-6是中级模块,7-9是中高级模块,10-12是高级模块。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为K-12阅读课程体系制定了5个阅读要素,包括拼音、流利度、识字、词汇及理解等。5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的阅读教育,在这5个方面会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比如,拼音、识字等是低年级阅读教学考查的重点,越到高年级,阅读的重点就转向阅读流利度和对内容的理解。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还规定,各州必须建立完备的分级阅读教育评价体系,随时反馈并指导一线的阅读教学。总体而言,美国阅读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州测试、教室考核以及非正式考核3种形式。第一大类测试是指美国学生参加本州的年度测试,某种程度上考核结果决定了国家和州对这所学校的资金投入,学校要凭借成绩表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才能接受国家的教育资助。第二大类测试是基于教室的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跟踪性测试,它对课堂的阅读教学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第三大类是非正式测试,没有统一的模式和量化标准,更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
全民支持阅读推广活动
美国的阅读教育强调全民总动员,每个人都应该为学生的阅读教育负责,包括政府、研究机构、社区、学校、家庭等。
在美国,致力于阅读教育的研究机构有许多,大多数附属于某一所大学的研究中心。比如由著名学者组成的早期阅读委员会,提交的早期阅读教育问题报告以及后续的研究成果,为美国的早期阅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使美国在学前阶段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具备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在美国以及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公立图书馆在美国孩子的阅读教育方面效果显著。美国各州的公立图书馆在每年暑期都会推出一系列阅读项目,满足青少年儿童在暑期持续阅读的需要,以便开学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一系列课程。这些图书馆开展的暑期阅读活动包括:由图书馆邀请各界名人为儿童朗读故事,在网站发布夏日阅读书目、指南和有趣的亲子活动,鼓励在线讨论、分享阅读心得等。美国许多学者曾针对图书馆开展的暑期阅读项目效果做过调查,证明暑期阅读项目确实能够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
举办阅读节是促进阅读教育的有效方式。自年起,美国民间自发地将每年的3月2日确定为美国一年一度的“全美阅读日”,鼓励全美儿童和青年阅读和学习。在阅读日,众多美国学生、家长及教师聚在一起积极参加学校、图书馆及社区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自年起,国会图书馆图书中心还策划了国家图书节活动,每年的9月或10月在国家广场举办,至今已举办14届。
佛罗里达州的阅读教育实践
年9月,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发起一项名为“阅读吧,佛罗里达”的综合性阅读项目。该项目力图使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都能达到相应的年级要求甚至更高。佛罗里达州教育部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