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局外人|局外人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不知道。”[1]
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去世了。
一切都跟他没有关系。
没有悲痛,没有泪水,也没有看母亲最后一眼。
葬礼在养老院院长的操持下进行得快速、具体、合乎常规。
本该是葬礼主角的他,像是一件道具,木然地出现在他应该出现的地方。
他不记得葬礼的所有事情,只记得天空、泥土和太阳。
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升职、加薪、友情、爱情和生死,都没有关系。
默尔索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安然一脸木然地站在父母的车祸现场和葬礼上。
像极了默尔索。
但她很快就不是局外人了。
02.
富兰克林效应|富兰克林效应
小王子是一颗小行星的小王子。[2]
那颗小行星比一座房子大不了多少。
有一天,一颗花的种子落在了小行星上。
这朵花精心装扮,美丽动人,和太阳同时诞生,身上带着四根刺。
小王子以为这朵花是整个宇宙中最独特的一朵花,她没有长在其它亿万颗星球上,只长在小王子自己的星球上。
他精心照料她,为她浇水,盖上花罩,竖起屏风,杀死毛虫,倾听她的抱怨,或她的吹嘘,有时也看着她默默无语。
但有一天,他们吵架了。
小王子离开了自己的小行星。
小王子在不同的行星间流浪。
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地球上,看到了一座盛开着五千朵玫瑰花的花园。
里面的每一朵花都和他星球上的那朵花一模一样。
原来他以为拥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过是极平常的。
小王子感受到了幻灭。
这时候,一只小狐狸告诉小王子说,你的玫瑰花比其他的玫瑰花都重要,因为你为你的玫瑰失去了时间。
正因为你为她花费了心血和时间,她在你心目中已经变得独特。
她很普通,但因为付出过,她变得不普通。
她没有在他身上付出过。
03.
他人即地狱[3]|他人即地狱
那个叫安子恒的孩子,陌生得像个外星人。
只是因为住过同一个子宫,就必须要扶养他?
工作、学习、爱情、理想……
生活已经被安排得足够满,再容不下一个孩子。
围在身边的人,共同的名字叫做亲戚。
他们像是一群在捕猎的猎人,正围住一只受伤的野兽。
野兽的名字叫做安然。
野兽忽然想笑。
她问猎人们,你们知道怎么装一个瘸子吗。
聒噪的猎人们却开始静下来。
安然感到窒息。
溺水的窒息。
爸爸妈妈就站在泳池里面的不远处。
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我在水里浮浮沉沉。
不爱我,为什么要生下我?
计生办的工作人员要上门查看我是不是残疾。
我故意穿上漂亮的裙子。
千方百计开到的证明作废了。
爸爸用衣架打我。
疼。
心疼。
我去买东西,爸爸妈妈推着自行车走远了。不见了。
一转身,心理上我就已经是孤儿。
我好想问我的爸爸妈妈,我做错了什么。
是我学习不努力吗?是我不够乖巧吗?是我不够听话吗?
爸,妈,我可以改。
我好好学习,我好好听话,我会努力考大学……
我是从你们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只因为我不是男孩,我就错了吗?
你们不要不爱我,好不好?
04.
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
年,弗洛伊德和布鲁尔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之研究》一书。[4]
一年后,弗洛伊德正式提出“精神分析”这一概念。标志了“精神分析”作为一门科学的正式诞生。
在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
我们能意识到的东西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那些受到压抑而成为潜意识的东西,隐藏在海面以下,并没有被意识觉察到的东西,才是决定我们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弗洛伊德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流派。[5]
后来的心理动力学流派的心理学家们虽然各有分歧,但几乎都认同三个原则:
一是我们的很多行为不是我们自由选择做出的,恰恰相反,心灵内部的力量才是我们做出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是这些力量通常是无意识地起作用,换言之,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行为的真正动机;
三是这些力量呈现的形式受到童年经历,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的深刻影响。
溺水、被遗弃是不是真实发生过已经不重要。
世界是客观的,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却是主观的。
驱使安然做出各种离经叛道行为的直接动机,并不来自于客观世界,而是来自于安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6]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她还不懂成人世界的那些权衡利弊,不懂得什么叫传宗接代、接续香火、养儿防老,甚至不懂得什么叫重男轻女。
她只知道,爸爸妈妈不喜欢我。
把她扔在姑妈家,被姑父偷看洗澡,被表哥当沙包练。
这个世界全是恶意。
小时候受到的那些伤害,已经刻进了她的骨子里。
压抑、否认、投射、置换、隔离……①
她把心中对父母长辈——那些她无力反抗的人——的怨气都撒在了那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身上。
骂、打、羞辱、抛弃。
夜深人静,对着父母的遗照和房产证,安然痛哭失声:
我要的从来都不是房子……
05.
秩序的崩溃|秩序的崩溃
父母双亡,已成年的姐姐应不应该抚养年幼的弟弟。
这在三十年前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不养,姐姐会被他人的口水淹死。
年,中国有四分之三的人生活在农村。
即便是生活在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着乡村的底色。
大部分的人都在“正式的单位”工作,从入职到退休。
单位就是市民的“乡土”,同事、邻居和生活空间的变化都少。
在社会学上,一般认为社会的组织方式有两种。[7]
一种是自然生发出来的,大家只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地方,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构建起来的礼俗社会;
一种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则构建起来的法治社会。
毫无疑问,那时候的中国,是靠着传统的“礼治”来规范人们大部分行为的社会。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②
虽然传统文化在文革中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但流淌在血液里的儒家文化还是传承了下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孝指的是子女要孝顺父母,悌指的是兄弟姐妹要念一母乳成,和气互助。
《二十四悌》中记载过一个故事:
明陈穗女。年十八。父母殁。二弟长者六岁。少者五岁。亲族利其有。日眈眈于旁。女矢志抚弟。置帚数十。具酒食以待。寒夜、族兄弟乘黑叩门。女燃帚启户。款以酒食。皆大惭。诡曰。吾辈夜行。火灭求烛耳。自此遂绝意。及二弟毕婚。年四十五。乃嫁。无子。二弟迎养终身。这个故事就是“礼治”的典型表现。
在“礼治”的社会秩序下,没有人强迫陈穗女去承担抚养两个弟弟的责任,是她的主动选择。这个选择,使她牺牲了自己的人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员流动频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传统乡土式社会解体开始加速。
在新构建起来的陌生人社会中,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逐渐变得单一,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开始逐渐成为人们的选择,追求物质成为整个社会心照不宣的心之向往,传统的“礼治”秩序开始崩溃。[8]
在强势西方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85后”“90后”身上,这种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体现的更为明显。
与长辈们生活在大家族里不同,“85后”“90后”大多来自于核心家庭,家庭规模小,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相比于“礼治”更信奉“法治”的力量,对大家族的责任感要明显弱于长辈,对物质的渴望比老一辈更强烈。
姑妈和安然就是成长于两种不同文化氛围的两代人。
姑妈为了家族,尤其是弟弟,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安然不想重蹈姑妈的覆辙。
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使电影的张力增大,也使得电影厚重起来。
姑妈不曾后悔,但她用俄罗斯套娃暗示了安然不必走她的老路。
但是作为一部希望在市场上有所斩获的影片,从一开始就注定它不会去挑战大众的主流价值观。
带着满满的存在主义倾向的主创,却也没想就此缴械。
于是我们看到了最终的所谓开放式结局。
“他人即地狱。”③
06.
题外话|题外话
“这个冬天雪还不下,站在街上眼睛不眨”响起,我既开心又遗憾。
开心的是,快要三十年了,竟然可以在电影院里听到这首歌。
遗憾的是,歌声太温柔了,少了当初吸引我的那种摇滚的感觉。
歌词改了一部分,少了些叛逆,多了些温暖。更贴合影片,但歌曲本身有了割裂感。
回家的路上打开《姐姐》的MV。
看到词曲的作者依然是张楚。MV里的他,苍老得让人心碎。
怅然若失。
二十七年前,站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的魔岩三杰,桀骜不驯。
二十七年过去了,窦唯成仙了,何勇疯了。
张楚那颗不肯媚俗的心④,也和这个世界和解了。
世界没有变,还是那个垃圾场。
可当初唱歌的少年和听歌的孩子,都老了。
注释
注:①压抑、否认、投射、置换、隔离:当人遭遇了会引起无法承受的焦虑时,自我会趋向于扭曲或者简单否定现实(无论外部的还是内部的),这种策略叫做防御机制,以上所列的是其中五种具体的防御方式。
②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四维指礼、义、廉、耻;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礼治中的重要内容。
③“他人即地狱”出自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剧作《禁闭》。主要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④引自张楚于年发行的专辑《一颗不肯媚俗的心》(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下文“垃圾场”句引自何勇于年发行的专辑《麒麟日记》(魔岩唱片)。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