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好文推荐:
我为什么看好南极电商?
科大讯飞的经济护城河是什么?
小编倪克雪球路演直播谈科大讯飞文字版
科沃斯,未来的中国智能家电巨头
科沃斯VS石头科技,一场中年人与年轻人的赛跑
从财务视角看海康威视与大华股份的市值与估值差异
比亚迪,万亿之旅悄然开启
宁德时代,意欲一统天下的电池霸主
提起南极电商,很多不了解它的人会首先联想到“贴牌商”、“廉价商品”、“质量差”等关键词,不看好其未来发展。不看好的原因,除了产品质量问题以外,其商业模式是否具有护城河是大家一直争论的焦点。所以,今天就来探究一下,南极电商究竟有没有护城河。市场需求持久且稳定,企业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南极电商拥有极为优秀的商业模式在探究南极电商的护城河之前,首先需要读懂它的商业模式。首先来看其商业模式中的主要角色——供应商、经销商、第三方电商平台、南极电商以及消费者。供应商主要以生产内衣、床上用品等低附加值产品的中低端制造商为主,这些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主要以重资产的生产制造为主,缺少设计、研发、品牌、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通过低价格(不是低成本)来获取订单,且订单极不稳定,“赔本赚哟呵”是企业的常态。由于缺少战略眼光以及资本实力,这些企业很难“土鸡变凤凰”,只能在中低端制造业中蹉跎岁月——毕竟消费需求从未改变,只是无序的市场竞争和羸弱的竞争力侵蚀了企业利润。所以,稳定的订单、合理的利润(现金流)是他们的核心诉求。经销商主要以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卖家为主,他们拥有多年的电商运营经验,对平台规则可以说是“门儿清”。他们其中很多都是伴随着淘宝一路成长起来,共同经历了中国电商从中小卖家向品牌卖家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他们遭受了被“时代”抛弃的痛楚,也深刻的意识到个体的“势单力薄”。虽然优秀的经销商凭借自身的运营能力不至于饿死,但个体的发展上限极为明显,单个网店很难在获客成本高企的第三方平台中取得超额的利润。对于他们来说,品牌、产品乃至群体性,是他们的核心诉求。第三方电商平台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以传统“搜索模式”为代表的天猫、京东等平台已经高度成熟,而以拼多多、抖音为代表的“推荐模式”正逐步兴起,成为新兴势力。但无论电商平台如何迭代,消费需求始终没有改变,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与品牌方、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稳定——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商或者产品商,是他们的核心诉求。南极电商这家大众眼里的“贴牌商”,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连接;第二,定位。连接是指,它利用“南极人”品牌,将供应商与经销商相连接,解决了前者内部价值链的缺失问题,以“品牌综合服务费”的低成本方式,对其进行赋能,而且利用品牌、渠道的协同,解决了订单不稳定的难题;同时,满足了后者对品牌、产品的需求,并采用“店群模式”解决了个体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定位是指,南极电商在连接的基础上,将各个角色的特性与消费需求进行合理的匹配,最终将中低收入群体作为目标客群,将产品定位于大众消费品。再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将这些具有品牌属性的廉价消费品销售给目标客群,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平台的选品需求。最后,来说消费者。南极电商的主要目标客群在中国人口中的占比达到57%,在他们的消费理念中,价格永远是第一决策要素。由于他们大多从事可替代性强、低附加值的工作,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未来所能够获取的收入有限,因此只能通过削减日常生活品的开支、减少可选消费品的花销,来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以及进行定期的存款。虽然现在各大媒体都在渲染消费升级,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在依稀可见的未来不发生改变——也无法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他们在必须生活品上很难放弃廉价产品。尤其是站在国家的视角来看,中国未来大概率不会走美国、日本的老路,也就是将中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我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在一段时期内很难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层创新实现对美日的反超,继而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间的物资供给正是得益于中低端制造业的强大。所以,未来中低收入的群体规模不会极具萎缩,社会结构仍然呈金字塔型。也就是说,中低收入群体“价廉里面找物美”的消费需求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说到这里,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也就比较清晰了:以品牌为中介,连接上游中低端制造商以及下游经销商,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与消费者连接。在连接过程中,分别满足不同角色的核心诉求,并运用技术手段,将用户需求数据化、供需关系数字化、平台内部生态化,形成了一个以南极电商轴心的生态系统。南极电商通过为各个角色提供所需资源,向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作为酬劳,并借此以轻资产模式运营,并取得了可观的盈利能力(业务板块毛利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从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来看,其核心品类主要以低介入、低品牌差异的产品为主,属于高频刚需的消费品,消费需求稳定且持久,即使是在经济下行的阶段,企业的营收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此外,南极电商轻资产、边际成本极低的特性,决定了其业务板块具有极强的扩展性。综合来看,南极电商拥有极为优秀的商业模式。
南极电商的护城河,是其所构建的生态系统既然拥有优秀的商业模式,那么是否拥有坚固的护城河呢?从表面来看,南极电商似乎难言护城河。不过,假设果真如此,那么南极电商本部业务超过90%的毛利率和超过20%的净资产收益率,应该会吸引竞争对手的蜂拥而至。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它的盈利水平依然保持稳定,似乎并未受到竞争对手的冲击。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南极电商必然拥有一定的护城河,否则就难以解释如此稳定、诱人的盈利能力。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先从商业模式入手。在其商业模式中,供应商和经销商可以算作是南极电商的竞争优势之一,两者的数量在年分别达到家和家,近五年CAGR分别达到39%和49%。从表面来看,两者在生产和渠道层面分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不同的是,前者由于厂商分布于不同的行业,数量级增长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扩充品类。其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满足消费者灵活多变的需求,并对需求的改变做出快速的反应,即增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柔性”特征。后者由于是虚拟店铺,无法形成实体店铺的渠道规模优势,只是在电商平台规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店群优势,增加了品牌与产品的曝光度。无论是柔性生产,还是店群模式,竞争对手并非无法复制,也就很难将其划分为护城河。说到消费品,就不得不提品牌。对于南极电商而言,其连接上下游的基础也在于品牌。不过,“南极人”的品牌价值是否能够成为企业的护城河呢?我想多数人都认为比较勉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品牌不具有定价权;二是消费者对品牌没有依赖性。南极人的品牌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廉价商品中的知名度,对于目标客群而言,价格才是首要决策因素,品牌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说到这里,还是没有找到南极电商的护城河。不过,如果将南极电商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首先,整个系统在供给端具有超强的灵活性,不受生产线的限制,能够做到快速应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具有超强的低成本扩张能力。其次,整个系统在主流电商平台拥有颇具规模的店铺群,在低介入、低品牌差异的品类上通过价格、爆款产品等手段,实现产品、品牌的高曝光度,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从而形成对供给端生产能力的快速“消化”,继而形成整个系统的高周转。最后,主品牌“南极人”虽然没有“向上”定价的权利,但凭借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其具有“向下”定价的权利(这里既包含低成本,也包含低价格)——要知道,目标客群的核心诉求是廉价,而且低介入、低品牌差异产品的首要营销要素也是价格。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南极电商的护城河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单独拿出任何一个,都不构成护城河。比如就柔性供应链而言,很多企业都可以做到——但做到了不代表能够创造价值——你必须拥有高效的渠道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再比如品牌层面,一个没有定价权和消费依赖性的品牌,无法构筑企业的护城河。但其凭借供应链的柔性与高效,能够快速应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并且通过“向下”的定价权,能够以群体行为保持市场竞争力。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拥有超强的盈利能力,却鲜有竞争对手的原因——其背后的资源整合,以及各个业务板块所涉足市场的低毛利、强竞争特性,使新进入者望而却步。尤其是不要小看资源整合,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崩塌。简单来说,南极电商的护城河就是这个规模庞大的生态系统——因为其它企业仍然是以“企业”的形态来应对竞争,而南极电商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形态。最后想说,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表面看起来就如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