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敌人的樱花》
“不到二月的溪水是那么冰冷,很多妇人早就不在那里洗衣了,他却为了取暖而潜入水底。”
叙事成熟,长于留白。选取题材老套,似到了黔驴技穷之地,作者却开辟出新的格局。
“为什么那些悲伤还在,因为很多话还没有说完。”
?
6.27/《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
今天很忙,到处跑来跑去,现在才看完。
很经典的一部小黄书,描写很有味道,动不动蹦出闪烁光芒的句子。看似低俗轻浮,实则辛辣深刻。
?
看小说,聚焦点由情节,到语言,再到结构,最后到思想。
?
与以往囫囵吞枣、草草了事的追求阅读快感相比,现在的阅读更加严肃。
?
时不时会停下来想想,他下一步要写些什么?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推动情节的?他想传达何种思想?
?
若准确预判人物弧光,便会自得一阵儿。
?
如果说以往入目的只是一堆松散的肉,现在则先紧握其骨架:作品不再成为零散而杂乱的部分,而以“核心”清晰地呈现。
?
以本书最爱的一句话结尾:“日光底下并无新事。”
?
6.28/《对倒》
王家卫创作《花样年华》的灵感,源自《对倒》。
?
是被这样的噱头吸引下翻开的。
?
之前读过刘先生的《酒徒》,只觉云里雾里,极尽能事,色彩过于浓丽。
?
《对倒》的语言是经过设计的,但不失于钻营。
?
自觉短篇比长篇有味道。
?
结构是巧妙的,今天还偷学了一下。
?
6.29/《侠隐》
先前看过电影,还是书的层次、结构更为清晰。
京味儿很浓,读来亲切。
?
6.30/《丰乳肥臀》
莫言的描写照例露骨、魔幻、刺激,容易引起不适。
大量的抽象比喻联想通感象征近乎炫技,剖析人性入木三分。
带着脑子与不带脑子,同样又爽又难受。
?
7.1/《鱼翅与花椒》
讲述外国人眼中的四川美食及风土人情,有关cultureshock,展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对于美食的描写很细腻。
可当消遣。
?
7.2/《苦妓回忆录》
码了很久,终于有机会阅读。
?
这一本封笔之作,没有《霍乱时期的爱情》时力挽狂澜的雄浑气魄,也不似《百年孤独》一部写尽家族七代人历史的浩大声势。
但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仍在,他希望通过对一个漫长人生的总结回顾来表现出情欲的浩瀚,用时间的长度来测量它的宽度。
?
与一切渴望深刻探讨情欲的作品一样,马尔克斯将其小心地赋予纯粹的爱情,与性交剥离,仿佛唯有如此情欲才会显出它的本相,凸显其的永恒意义。但若单从这点看,倒是与其题材类似的川端康成的作品《睡美人》,更胜一筹。
川端康成将女主人公抽象化,符号化,偶像化,使情欲的深切矛盾最终让灵魂在剧烈的撕扯中达成一致,借此凸显出人性的至臻。
他的深刻处在于,将爱欲抽象为一场只关乎自我的惨烈斗争。即人们永远也无法摆脱对人性之罪的本能认知,却同时伴随着厌恶与迷恋,绝望与渴求。
?
?
当然,文学本没有优劣之分。
本书除却叙写一个九十岁老人与十四岁女孩的爱恋,更道出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对虚掷生命的悔恨。
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本书更像是马尔克斯一句轻声的告别,是他收获显赫声名后,对自我的不懈挑战。
?
如约翰·厄普代克所说:这是他给行将消逝的光,写的一封情书。
马尔克斯站在顶峰,骄傲而恭谦地向下望。
“终于,真正的生活开始了,我的心安然无恙。”
?
7.3/《壁花少年》
年少似乎总有这样那样的纠结,似梅雨季节的潮湿粘腻。并不晦暗,只是淡淡的,弥散开陈朽的霉味儿。
主角是敏感的、古怪的、细腻的,他的身上有每一个少年的影子。
渴望又惧怕“参与”,总与世界保持着安全距离。
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但平凡中终有殊异。
故事的最后,他选择挣开自我的束缚,选择“参与”,向着更美好的未来。
你,我,也同样可以。
?
7/8《胭脂河》
王安忆的文章有种人间烟火气,写的很琐碎,却又真实,蕴藉人世百味。淡极觉艳。
一双慧眼,倒是万事万物皆可书写,完完整整还原生活之本味,加以艺术抽象之佐料,色香味俱全,大快朵颐,唇齿留芳。
看似未加筛选,实则处处别具匠心。行云流水,点到为止,摇曳生姿,戛然而止。亦有荡开一笔,状似写意,看似疏离,反倒贴近,表象隔断,恰又黏连,内藏无限风景。
非阅历与经验之沉淀所不能及。
?
7/9《迷阳》
开头三章便切换三种不同叙事方式,文辞亦极尽能事。
换做是过去的我,大概会喜欢如此铺张锐利。但现在只是微微皱眉。文人气过重只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把注意力反倒从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升华移走,莫不是舍本逐末?
题材尚未达到不落窠臼。人物也仅能勉强算做是立体。整体观感并不舒适。
?
7/10《喜宝》《我的前半生》
久仰亦舒大名,先前并未拜读。今日闲来无事,摸起两本。算是略略知晓为何众多女子将之奉为圣经。
小说中的女子大多在寻求爱情、婚姻、事业中的自我,性格百般缠结,吐出的尖锐言语不由得让人心下一惊。慧敏、洞察得近乎不近人情。或许这就是现代女性在时代发展中的样子,因涉事未深,不便多评。权且当开拓些眼界。
?
7.11/《无人生还》
许久未看侦探小说,阅读阿加莎也是生平第一次。
两个小时全神贯注,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让人不禁叹服设计的精巧,环环相扣,逻辑清晰,荒诞中暗藏一条主线,看似庞杂混乱,却顺理成章。
在解密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人性的深层挖掘。
但似乎作者并未单纯叙写过程本身,而把重头戏放在更深意义的人性探寻上,把人性的邪恶与救赎的纠结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令人感叹于精巧结构的同时,也对作品深意—人性的命题稍作思索。
?
《向阳处的她》
看到一半不禁翻了翻封皮,这是一部恋爱小说而不是悬疑吧?
最后发现女主居然是只会变成人的猫?还拥有删去其他人记忆的超能力?
果然这种日系设定我是搞不懂的......
?
7.12/《舞男》
照例是严歌苓的一贯风格,不过没有阅读她部分作品的惊艳,那种野蛮的力量还是存在的,不过在刻意追求历史感的过程中,其冲击力和感染力被弱化了,故事的背景不但没有为作品增色,反倒干扰了艺术的表达。
她的选材向来是很特立独行的,选取的大多是与主流相悖逆的边缘人,因而阅读起来有种探秘的快感。但男女之爱看久了不免觉出乏味与单一,畸形的美感因其禁忌衍生出无限瑰丽,却终究囿于其局限,而始终无法拥有广阔的格局。立足点也大多是空泛的,站不住脚,仅凭非理性的直觉。
不过她的文字表达依旧是老辣成熟的,精巧的设计与精致的组合给人以艺术享受,这也是她一贯吸引我的地方。
而“舒适”却注定无法与“成长”划等,后者需要的更多是一种“不适”中的扭曲与变形、摧毁与重建。
?
《痴人之爱》
谷崎润一郎拥有日本人特有的敏感细腻,在行文中得以充分体现。描写的畸恋背后,是日本人对于洋文化近乎病态的尊崇和迷恋,这又与历史上的民族性相对接。因此,本书是以日本现实背景作为依托的,具有很高的还原度和很强的真实性,从一个小切口来窥探日本社会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可谓以小见大。
结构采用层层递进式,娓娓道来,不工于技巧,反倒使人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yl/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