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部除《圣经》外,世界上译文译本最多,总销量超过两亿册,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并列为史上第二畅销书——《小王子》,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极富哲理的童话。
《小王子》以儿童视角,单纯、睿智的表达成人世界的现实与功利,表达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身为成人,不想长大,却不得不长大,不得不适应成人世界的自我。
因此,不仅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更像是作家的一个梦,富有虚幻感。
又像一部自传体小说,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同时,仿佛一封情书,倾诉对爱人的矛盾情感。
这部经典以朴素的文笔,简单的故事,揭示了极致的人生哲理,存在的社会现象,及自身的局限。
彰显了越简单,越极致的本质,令人回味悠长,有诸多启发。
倾斜屏的影响
《小王子》开头,作为讲述者的“我”看过一本书后,画了生平第一幅画,得意地拿给大人看,他们以为画的是一顶帽子。
无奈之下画了“绘画作品第二号”,是第一幅画的剖面图。
因此,“我”对成人的评价是:“从来都是自己没有把事情弄明白,而老要我们小孩儿解释个没完没了,这真是特别累人的事。”
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因为大人被很多社会准则,行为规范所限,将世界一分为二:孩子和成人世界。
大人遵循的条条框框,在本体心理学中,被称为“倾斜屏”:倾斜仿佛一台电脑,向我们输入一些与自身无关的信息,它不属于生命体。每当大脑对一种认知进行思考时,倾斜屏就发出一个歪曲客观信息的信号。
如:孩子从小被父母灌输,理想是上名校,毕业后进大公司,然后结婚、生子。仿佛被设定的程序,当孩子被问道“你的理想是什么?”时,Ta会惯性说出“考名校……”一番话,形成思维固化。
将父母的理想当成自己的,内化于心,从而失去自我判断与思考。
这种近乎自动化的思维,就是倾斜屏。常以“应该”、“必须”这样的词汇表达。
其实,这是对孩子生命活力的限制,不让他们的内在能量正常流动,就活不出鲜活自我。
因此,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倾斜屏对真实生命力的扭曲。
倾斜屏就是人们常说的刻板认知。
也是现实中成人对权利、金钱、地位的盲目崇拜,将普世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的和追求。
人们尽可能地放大自我与欲望,并且这种被放大的私欲占据了主流思想。
这也是小王子看到那些旅客,一头扎进快车的车厢,却并不知道自己要去追寻什么。于是,就躁动不安,转来转去,在原地兜圈子。认为他们这么奔波,根本就不值得。
因此,他一语道破天机:“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要寻找什么。”而扳道工则感慨:“孩子们才真正有自己的乐趣。”
这也是现代人的迷茫,不知怎样赋予生命意义,如何度过此生。将约定俗成的成功,作为人生标配。
其实,人的活法有N种,未必要追求普遍认可的功成名就,还有其他活法,或许更精彩。
丰子恺先生作为大师,他的思维境界能给我们很大启发。
他的漫画和散文中,儿童题材占了很大部分,因为发现了儿童世界中的“真”、“善”、“美”,向往纯真无邪的孩童世界。
他的艺术创作返璞归真,回味之余,能触动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高度浓缩,从中折射出丰子恺先生的赤子之心,心思纯净,通透、自然。
丰子恺先生曾说:“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
由此可见,智慧的人简单,活得极致。不受外界侵扰,欣然做自己。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博弈
《十三邀》中许知远采访音乐人张亚东,令人动容。
张亚东作为著名音乐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成功人士的代表,活成人们向往的样子。
这样出类拔萃的人,却在节目里无奈地说:“我没有一天做过我自己,长这么大为止。”
世人眼里完美的人,却痛苦的不能做自己,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中彷徨。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
张亚东感慨:“尽管我总说我不愿意让别人期待我什么,但其实我一直都还是活在那个里头。”
即无意识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放弃做自己,抛弃了理想自我,向现实妥协。
正如《无声告白》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张亚东非常羡慕印象派画家高更,“我真想放下一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高更本是中产阶级的一位股票交易员,有安稳的生活。后因痴迷绘画,遂辞去工作,离开妻儿,在塔希提岛,贫病交加中离世,带着对绘画的迷恋,坚持做自己的执着。
他可以终日沉浸于艺术世界,走上一条决绝之路,从而成为很多人的偶像。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高更那样,不顾世俗,活成理想自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最终还是活在了别人的期待里。
即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屈从,就像作者在社会现实与坚守自我中,苦苦挣扎。他的灵魂驻守在童年,躯体却在当下。
他的人文主张不被世人理解,无法如己所是,也做不到随波逐流。两种思维进行博弈,难分胜负,纠缠不清。
因此,逃离是他唯一能掌控的,以体面方式离开,既是控诉社会,也是对自己的不满与愤怒。
这种自我毁灭,是对世界和爱情的双重绝望,也是情感的回归。
正如小王子的结局,把躯体留在地球,灵魂回到自己的星球。
此外,作品中的狐狸,是智者形象。他对小王子的忠告,令人触动。
和谐的关系是相互滋养
小王子遇到一只狐狸,想和它一起玩,狐狸拒绝了。狐狸说自己需要被“驯养”。
小王子不理解驯养的意思,狐狸说:“驯养的意思就是——建立关系。”狐狸说:对我而言,你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千万万的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不过是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就将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的唯一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了。”
驯养的意思是:饲养并使其顺服,是对野生动物逐步家养的过程,比如狗由狼驯养,鸡由野鸡驯养。
驯养一词蕴含控制成分,“驯服”后再饲养。这种关系由强、弱双方组成,弱势方需听命强势方。
在驯养基础上建立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关系的天平是失衡的。
我认为,良好的关系是“互相滋养”。
即在亲密关系中,双方能够互相影响和带动,相互促进,互为“精神益生菌”,既能有情感共鸣,精神契合,又能彼此激励,是势均力敌的人生伴侣。
《圆桌派》有一期嘉宾是香港作家马家辉,他的妻子生完孩子后,就做了全职太太。
但是,太太不是每天围着丈夫和孩子转,在操持家务的同时,依然读书、写作。在马家辉下班后,和他讨论自己看的书和电影,他既能很好放松,还能有很多收获。
太太现在和他同为著名作家,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因此,马家辉感慨地说:我在物质层面上滋养着这个家,而我的太太在精神上滋养了我。
两人彼此给予,相互滋养,互相成全、成就,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反观圣埃克絮佩里的爱人,是一个爱的索取者,以玫瑰的外表与柔弱,一味索取他的爱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zz/1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