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才不是生命荒唐的编号,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小王子》
《小王子》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只是,它的名气过于大,大家都把它当作儿童读物,从中看到友情的可贵,爱情的忠贞,以至于常常忽略了它的深刻内涵。
德国神学家·心理治疗师欧根·德雷维尔曼数十年研究、分析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著作《小王子》,在欧美心理分析领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本真不可见》这本书中,欧根·德雷维尔曼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小王子”的形象和他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他用通俗的语言,将《小王子》和圣埃克苏佩里推广到大众阅读层面。
有一种说法,文学的尽头是神学。每当作家想表达本质时,都会从宗教的意象世界汲取养分。
“小王子”就是“具有神性的孩子”。
从宗教角度来看,“孩子”拥有两种态度,信赖和忠诚,他们坚信“世界本质是好的”,所以小王子会结识很多新朋友;因为他对玫瑰花的忠诚,他决定回到原来的星球去。
这么看就是颂扬小王子的高尚情操。如果只到这个层面,《小王子》仍然是个好故事,单纯而积极。
但是,只是这么简单,我们就低估圣埃克苏佩里。
他想要呼吁的是,让地球上所有的孩子别去相信成年人表面的显赫,保持内心的单纯。
在他的另一本书《风沙星辰》中,更深入地揭示了小王子的内涵。书中讲了一对普通夫妇,虽然有个长相酷似莫扎特的孩子,却无法提供培养莫扎特的条件,让孩子最终沦为庸碌之辈。
当圣埃克苏佩里最终提出控诉“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个被谋杀了的莫扎特”时,让人恍然大悟,“小王子”很可能就是那个“被谋杀了的莫扎特”。
“小王子”在长大成年后,也许就如遇见的那些在命运中起起伏伏,遗忘了儿时美好的成年人。
“小王子”在星球之旅中步入的地球人满为患,全是“成年人”,书中设定的场景是沙漠,并非生命之地,而是死亡之谷。
这已经不是空间的一个点,而是一种状态,代表着无意义、灵魂干涸、虚无与虚妄不实等现象的结合。
在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信函《致将军的信》中,他写道:“我为我们这代人感到悲哀,因为人的本质已流失殆尽。”
生命的“沙漠化”正在侵蚀人们,圣埃克苏佩里希望人们知道靠什么活,为什么活。
沙漠让人绝望,但也是救赎,只有在这里那个怀着一丝童真的“飞行员”才能感受到神圣,遇见纯真的“小王子”。
通往真理的道路等同于死亡过程或去到地底世界,寻觅“沙漠”的人必然懂得接受死亡和存在的有限性。
《小王子》中藏有作者太多的秘密,欧根细细讲解了飞行员,小狐狸,蛇,玫瑰花,书中出现的人物,场景的深刻寓意,正如书名《本真不可见》,只有用心才能深入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zz/1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