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跑步,总有一个在路上
▼
星星发亮,是为了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
小学中学,好像是一种规则,每次老师都会兴致盎然地推荐一些书和电影,然后在大家欢欣鼓舞的时候,再补上后半段“看完之后交一篇读后感或者观后感”。这句话像一根针样,扎在了刚吹满的气球上,“偃旗息鼓”。
昨天看了电影《小王子》,是不是应该写一篇?当然,安托万写的《小王子》和马克.奥斯本导的《小王子》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作者心中的小王子,一个是导演认为的作者心中的小王子。起发点不一样。
(一)
电影《小王子》中,提到小女孩驾飞机跑去的另一个世界的商人,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小王子刚从自己的星球出来去拜访其他行星遇到的商人。我觉得不是。
在我眼里,原著中的商人是一个很可爱的商人。为了一些不知所谓的兴趣,不厌其烦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一本正经地定义自己为“商人”。(忍俊不禁)
比如:
“不是,是金灿灿的东西,它们让那些懒汉们痴心妄想。而我是正经人,我可没时间胡思乱想...”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自身带着的情感问题,读到这句台词就会想象“一个中年人,最好是带着白胡子的老人,严肃而又不耐烦地给小王子解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小王子不理解或者误解的时候,还会嘴角微微一动,连着白胡子也抖动了一下”
再比如:
“你拿这些星星做什么?”
“我拿它们做什么?”
“对呀。”
“什么也不做,它们都归我所有。”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老头,不喜欢真实地占有,只是喜欢拥有的感觉,还有点收集癖。豆瓣里曾如此说“收集癖”——
或许这个所谓的“商人”没有如此文艺的情怀,稍有妄想症,但也可以算为“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了热情”。只是爱数星星而已,为什么不做下去呢,反正,这个星星只有他一个人的孤独。
(二)
电影里,商人的一句话,还是挺印象深刻的。大意是,一个人并不需要很多的东西,那些“多余”的东西应该转化成“有用”的东西。有一瞬间,我竟然很同意这个观点。但马山进行了“反思”,毕竟反派的观点简单粗暴了点,需要另外加一些前提条件和后期正面影响。
之所以会同意那个商人的观点,多数是受前几天看完的书。近藤麻里绘《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观点就是:该扔的扔,舍不得扔的也要扔,念旧的更要扔。这貌似跟商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近藤麻里绘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心动的程度来选择物品,主动权都在个人身上。商人应该是文明史上的剥削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制地决定工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所以,“人不需要很多东西”同意;“必须把所有多余的东西都转化成又用的东西”不同意。人是带有感情的动物,不是吗?
(三)
再读了一下原著,发现电影里的那个商人应该是小王子再沙漠里遇到的推销精制止渴丸的商人。每周吞服一丸,人就不会感觉口渴。
“这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呀!”商人说:“专家们计算过,服用止渴丸每周可以节约五十三分钟”
“那么,用这五十三分钟做什么?”
“随便做什么都可以...”
“我啊,”小王子心想,“要是我有五十三分钟的空闲,我就会慢悠悠地向一处泉水走去......”
如果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多样性的,而不是单纯地集中在一两件事情上,那么就不会有“和时间赛跑”这种励志语了。这也是小王子住的行星和他拜访的地球的差别。
狐狸曾介绍说:“地球可不是颗普普通通的行星!它上面有一百一十一个国王,七千个地理学家,九十万个商人,七百五十万个酒鬼,三亿一千一百万个爱慕虚荣的人。”
人被根据职业、性格、爱好等进行了归类,竞争是难免的。如果介绍说,地球上有个人,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估计也不会有“止渴丸”这样的发明了。
好了,写到这。推荐看《小王子》原著。文中引用的小王子文字来自于图中这本。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zz/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