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电影 >> 正文 >> 正文

家究竟是讲理的地方,还是讲感情的地方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4/9/24
<

原创白鹿张昕Dr昕理学

上个星期在我们的签售会上,有个读者问了鹿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您提到过当你们吵架的时候,昕老师常常能够跳出A和B这样对立的自己所处的角色,用一种上帝视角去冷静地对你进行心理分析。可是,本来我们吵架的时候就有一种很委屈的情绪了,对方还这样‘俯视’你,你会有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憋屈感吗?”

鹿老师当时回答的是:“凭啥只有他能开启上帝视角啊,我也可以啊,来啊,一起俯视啊!”

后来大半夜,鹿老师不睡觉,把我推醒说:“我错了,我没能理解这个读者的意思。因为我没有这样的困扰,所以我当时一下子懵住了,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好。”

我说:“你看,你又开始‘情绪反刍’了不是?都已经结束了,就不用总翻出来琢磨了。”

鹿老师说:“不的,你起来,我要把它写下来,你帮我一起研究研究。”

好吧,那就研究!

你看啊,为什么这个读者会觉得,当我开启了上帝视角冷静分析的时候,我一定是俯视的,而鹿老师一定是憋屈的——但鹿老师自己其实并没有这个困扰呢?

因为这位读者朋友,可能无意之中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吵架的目的总是为了说服对方。

1

亲人之间吵架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吵架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打败对方,那么站在上帝视角一通分析,确实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客观冷静地看清形势,逻辑清晰地抓住破绽,直戳对方痛脚。因为只要我不生气,生气的就一定是对方(事实上,我也确实经常这样对付喷子,要不然我怎么是九龙塘骂街小王子呢对吧!只不过现在为人师表的身份限制了我的发挥)。

但是身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吵架的目的是沟通,是为了交流相互的情绪,明确双方的需求——所以,其动机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不是为了“吵赢对方”,而是为了“求同存异”。我们跳出两个人的争吵,开启第三视角去查找自己的毕生所学,不是为了证明“你是错的而我是对的”,而是为了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

我们用心理学去分析亲密关系中的某个人,某个场景,是为了共情对方,理解对方,懂得对方,告诉她“你这样想是完全合情的,你生气是完全合理的,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和你有一样的反应”。当然,一般我这样说完,通常鹿老师也会来一通理论分析,表示我们两个的情绪都是合理的,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第一反应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场去考虑而已,而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求大同,存小异。然后,我们会商量出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解决办法,以达成进一步的共识。

亲密关系,不只是夫妻、情侣,还包括和父母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和密友的关系等等,理想的相处,也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比如我们一位朋友,她家有亲人去世了,而她母亲每天都感到很害怕,晚上看到窗外的树影就吓得不敢去厕所,说有鬼。她是一名无神论者,觉得母亲愚昧无知,为此常和母亲争吵,说世界上没有鬼。而妈妈则说她不孝顺,不关心人。

我说:“迷信活动,往往源于缺乏对未知恐惧的控制感,所以需要用神鬼之说来缓解焦虑。此外,她的这些恐惧担忧,除了和她的价值观有关之外,也有一种可能的心理,是渴望子女亲人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1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