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电影 >> 正文 >> 正文

哪有什么不可能考上了,就是一种强势的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4/10/8
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要将全人类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这也是经验贴的意义。不是所有的弯路都要亲自去绕一遍,不是所有的雷都要亲自踩一脚,经验贴帮助我们规避风险,总结出胜率较高的路线,节省宝贵的时间。但仍然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不要被经验论的话语束缚你。比如,“理科生政治一般不会拿太高的分”,“没听说过二本能考上的”,“一战没考上的二战就更考不上了”……作者的认知框架在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挟带出来,读者如果对号入座就会陷入固定的轨道中。我在二战的时候受到这种话语影响甚大,常常自怨自艾,直至初试放榜才意识到:哪有什么不可能,考上了,就是一种强势的可能。接下来为大家带来我的一种可能。1决定考研——如何搜集信息做好前期的计划准备关心时事热点,热爱新闻传播,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这应该是每个打算考新传专业的同学都具有的特性。对新闻事件有敏感度,有亲切感,在平时的生活中自然就会多多留意新传领域的信息。这样的同学跨考新传,在外人眼里或许冲动、有风险,但实际上,这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勇敢走上专业轨道的开端。如果你在浏览信息之余,总是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感,忍不住说上几句,忍不住洋洋洒洒的写了长篇博文,证明你有表达观点的习惯,你可以考中传、北师大等新传名校。如果你看过评论列表,感到大部分网众的发言有些极化,总想说点什么以正视听,或者批判这种生态,证明你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你也可以考北大等更加期待新观点的院校。但只是自我觉察,仍然缺少衡量的坐标。你会难以说服自己,真的可以。的确,在浩荡的考研大军中找到自己的定位,toohard.两次考研,两次所谓“战略分析”,两次做决定的过程或许可以让我同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决定”的见闻。首先提纲挈领地说,你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评估自己目前的学习素质;2、预计自己能投入的时间及精力的密度;3、分析院校历年录取的客观数据;第一点学习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学习习惯”。请不要轻视,看起来是句空话,却让我反思了一整年:从小学开始反思起,你养成了良好的「坐姿」吗?(可以让你承受更长的久坐时间)你是但凡开始某项学习任务就非常「专注」的人吗?(“专注力”就像一个无形的墙壁,学霸在里面,你在外面)你是「记忆习惯」非常良好的人吗?(不说记忆力了,说记忆力就像说智商一样似乎难以解决,咱们只说记忆习惯)记忆习惯我想单独拿出来说,在尤其像新传考研的科目要求中,这一点至关重要。从我自身经验讲,不知道初中还是高中开始,我养成了“潦草看书、反复记忆”的劣质的记忆习惯,这让我在背单词的过程中,总是一次性记个单词并计划很高的复习频次,后果是,只要稍加懒惰疏于复习,就1个也记不住。如果你已经开始考研单词的复习,你也一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背单词就是反复刷!”。在这里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totallywrong!为大家举几个正确的例子:与我同一批考研一战顺利上岸的同学A,高考大省出来的学子,她每天背单词20个,从早到晚就看这20,到考研的时候,虽然单词没有背完,但客观题几乎没丢分。这说明连每个细小的完形填空选项中的易混词,她都没有搞混。另一位一战北大高分同学B,不看什么单词书,就把阅读中的单词像高中英语课一样做详尽的笔记,如果单词就是人,一定和她比较熟。这两种方法都优于“每次词,每天重复记”的方法。我们新传专业课也是一样,“之前落下了,今天我要背完这本书”,此类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也证明不了什么记忆能力。事实证明,好的记忆习惯,就要避免急功近利,走心而不走量。学习习惯的差异总让我有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感觉,看同样的参考书、伏案同样的时间,却因为一个不专心、一个不钻研,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其实是合理的。但我回顾我的学习历程,短时间内创造奇迹,我还真的成功过,这也就是学习素质中的第二点:学习的规划能力。以全国大考“高考”为例,我在高考当年的1月投入复习,3月一模就从班级20名开外跃入前三名,之后二模三模回归到前五名,6月份高考,我仍然是前五名。原因在于一模之前的一次极其细致的全面规划。从这一份“规划方案——严格执行——实现目标”经历里,我看到自己学习中容易受什么因素影响、适合的备考时长应该是几个月、可能提升的空间大致是什么范围、综合所有因素能取得什么成果……拿它与考研复习对比,发现有共通之处,有可以复制的经验,这为我增加了信心。因此我建议仍在制定计划阶段的同学,把上一次筹备大考的过程拿出来重新审视,每个人都不一样,相信你的经历一定和我不同,但我真诚的向你推荐:从个人的过往经历反推当下的决策这个方法。第二点评估可投入的时间,你可以把考研理解成一场战争,你就是将领,你要攻下对面的城,时间就是你的兵。参照已录取的学长学姐是个便捷的途径。当时我参考了中传学姐的时间安排,她在备考过程中经常在咖啡馆复习并拍照发朋友圈,很轻松的样子。因此我想,即便我比学姐学习差一些,但是我可以更刻苦一些。她一天的复习计划就是8小时左右,我就延长时间,并牺牲娱乐行为,至少我不会去咖啡馆学习了,我就每天埋头图书馆,甚至具体到交通工具,我买了小电摩,就为节省路上的时间。延长时间,提高精度,这样严格的执行下来我应该可以向我的目标发起冲刺了。这里出现了我一战中最大的偏差。制定下7-12月冲刺的计划,却在最后一个月松劲,11-12月冲刺阶段的学习内容没有安排好,导致失败。这也说明了短期复习冲刺北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它更要求对计划的严格执行,不松劲!冲刺阶段规划过的复习时间表二战前期我补读了非常多的专著,将一战寥寥看过的书目重新翻出来看,在做完毕业实习之后,我来到北大附近沉下心复习,此时又快到7月,一战的教训更多是让我警惕最后松劲的风险,复习战线拉的过长实际上对我的情绪也会造成挑战。再来一次的感受有点像游泳冠军在比赛,去年的记录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你,你要想方法超越它,你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就是最好的参照物。第三点分析客观数据,现在的考研信息非常公开透明,你可以到北大新传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13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