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电影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你越来越孤独心理学孤独就是人的宿命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5/3/18
孤独到底是什么?有网友说:孤独就是有一天,你拍了一张很美、很有意境的照片,存在手机里,却不知道该分享给谁,你才突然想起,人生路上根本没人陪你看风景。越来越多的人把孤独当成一种人生的普遍状态,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搬家,一个人过年,甚至一个人做手术,刚开始,他们还会觉得自己可怜,不好意思,时间长了,这些状态都成了家常便饭,有人陪伴倒是出乎意料的。还记得在童年时期,明明有很多小伙伴陪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虽然没什么钱,但整天可谓是不亦乐乎,长大之后,怎么就变成了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一样,活成了一个人的星球?一个人也不要紧,你可以加入各种团体。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感,有的人放弃了个性,把自己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嘻嘻哈哈,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但这种违背自己个性的服从,真的可以消除孤独吗?不少公司都会有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团建活动一般人很多,但越是人多的地方,孤独越是无处躲藏。大家都在说客套话,向领导敬酒。而那些不善言辞的人,只能埋头吃菜,同事问你,之后还有KTV,你去吗?你不知道该不该去,如果不去,会扫了领导的面子,如果去,你又不喜欢唱歌,干坐着太难受了。作家刘同曾说:“一个人的时候或许并不孤独,置身于热闹人群中,才愈发孤独。”在心理学看来,人会越来越孤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越长大,越自由,越孤独。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快点长大,因为长大后,就可以逃离父母的管束,长大后的我们高大强壮,财务丰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各种事情。可是十几年后我们才发现,大多事情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更自由,但是我们受到了多方面的束缚:恋人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冲突、领导给你穿小鞋,每一种束缚都让人憋的喘不过气来。以及我们脱离了儿童的身份,不再事事依靠父母后,还必须凭着一己之力,去面对所有的问题,这反倒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孤独。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力量的增长过程,这被称为个体化的进程。在这个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意识到自己与别人是分离的个体,世界越来越强大,而自己越来越渺小,我们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这种独自面对世界所带来的压力,让我们感到更孤独。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由与孤独是无法同时满足的。第二,市场经济发展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越低。在年10月的《心理科学进展》中,有一期主编特邀的文章,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的辛志强教授,在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市场化与人际关系变迁的关系:市场的动力属性,鼓励人们逐力和竞争,这会激活人们的创富热情,但同时也造成了经济人信念的流行,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的乐观预期。而市场规则又无法保护信任者,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变得越来越差。中国人的信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熟悉的人和熟悉的关系。但是当我们在离开校园,进入一个陌生的工作世界时,信任就很难马上建立起来。同事与同事之间会有竞争,领导与下级会有利益的分割,客户有时候也存在或多或少的欺骗行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社会发展的越快,经济效益越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就越低,在经济至上的社会里,情感、情绪就会被推到后面的位置,人们会越来越孤独。第三,孤独是任何人无法逃离的。哲学会讲一些虚幻又玄乎的东西,比如孤独是人的宿命、人生而孤独等等,从心理学上来讲,这不无道理。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投射,指的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等不自觉地反映到外界的事物或他人身上的过程,简单地说,每个人在别人身上看见的,并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他自己想要看到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学名著传颂千年的原因,对于同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角度,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内心的愿望决定的。比如著名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有人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画画梦想是一种奋不顾身的勇敢,应该被赞扬,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家庭的极度不负责任,应当被批评。在我们生活中,投射也无处不在,比如你父母曾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对食物和衣服有着极度的渴望,虽然你已经20多岁,他们还是会提醒你要穿秋裤,否则会得老寒腿。这时候的你,尽管有父母的关怀,但内心是孤独的,因为父母无法理解你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想法。而等你结婚之后,孤独更是常态。虽然婚姻会带来一定的幸福感。但婚姻中的两个人,毕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阅历,再加上男女思维的不同,夫妻常常会出现无法理解对方的情况,刚开始你们还会为自己据理力争一番,时间长了,越来越不愿意解释,能过一天是一天。你是孩子的爸爸,我是孩子的妈妈,但我们无话可说。事实上,孤独本就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存在,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无法彻底根除,只能适当地抚慰一下。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心理学家的RobertHobson说的,成为人,就意味着孤独,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就是探索新的安住于孤独模式的过程。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必再执着于如何摆脱孤独,而是学会坦然地与孤独相处。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驱鲁迅先生,曾写过多篇小说来揭露底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性。比如孔乙己、陈士成、阿Q等等,拿孔乙己来说,这个贫困潦倒的读书人,为了守住读书人的清高,偏要穿着长衫喝酒,却被别人嘲笑“为什么捞不到半个秀才”,最终因为偷书被别人打得瘫痪之死,这不仅仅陷入了孤独的深渊,更是被人踩踏得毫无尊严。看起来这是某个时代的悲剧,其实在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因为身份越卑微的人,活得越孤独,越无助。参考资料:[1]辛自强.市场化与人际信任变迁*[J].心理科学进展,.[2]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3]张雪峰.鲁迅小说中的另类孤独者形象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4]艾丽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人民文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13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