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检点,旧籍新刊。
过眼不少,成绩有限。
老眼昏花,不敢偷懒。
爰录书札,增删添减。
年初野草,年尾王子。
觅得新题,草成文篇。
岁云暮矣,日其新也。
读书思考,学做少年。
——作者题记
△曹勇军老师在读书社组织的读享会学生海报前
1《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王熙凤到波托西》江弱水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湖上吹水录》江弱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就喜欢鲁迅的《野草》,读到“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类文字,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欢,有一种被拉扯被虹吸被缠绕的感觉,可又说不清楚好在哪里。
年初读江弱水先生这两本书中有关鲁迅的一组文字,似乎找到了答案,内心困扰得到缓解。
在《木刻·国画·李贺诗——论野草的视觉艺术及其渊源》一文中,作者把《野草》的文字与木刻艺术比较,分别从明暗、线条、造型三个方面,揭示鲁迅作品如黑白木刻一般的特质,又与中国画比较,体会作品中设色、构图方面的特殊效果;
作者更指出这部作品“想象恢诡、情感冷峭、词采惊挺、意境幽涩”,其风格“最符合酷爱‘凝’‘死’‘幽’‘寒’等字眼的李长吉的诗境”。
这一讨论可与李欧梵先生论断互相印证发明。
在《沉默与开口之间——论鲁迅的言说之难》一文中,作者指出,鲁迅先生对言说满腹狐疑,“他敏感于、警惕于自己的言说混入一切‘现成习语’”中,认为那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有“做戏的虚无党”之嫌,于是,鲁迅徘徊在沉默和开口之间,锻造出特有的语言和言说风格,他往往在表达的同时,又急忙用一种相反的表达否定前者,构成对立紧张关系,产生冲突和不平衡,“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的漩涡”,让他的言说充满苦涩沉重的自嘲自省的况味。
这样的言说特质和风格,如果与“五四”时另一位大家胡适的文字比较,就更清楚了。
胡的文章,多是“知识句、伦理句、命题式真理”,文字很平滑,很透明,“以自明真理的形态出现”,以便传布启蒙思想;而鲁迅的文字是“直接从语言生长出来”,带有独语的性质,“具有现代诗语的晦涩和奇崛”,厚重深沉,予人精神上的感发和启迪(《妙有分二气——论鲁迅与胡适的语文观之异》)。
除几篇鲁迅早期作品研究外,他另一组写周真清、姜白石的文字,如《绮语:细读清真》《一个人的情人节:姜白石元宵词说》《姜白石的热衷与自恋》,也极喜欢。
弱水先生的文字视野开阔,眼界很高,锦心绣口,清新雅洁,富有诗意和现代表达的趣味。
△曹勇军老师与学生在台城共读
2《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李欧梵著中华书局
以前看过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狐狸洞呓语》,今年又读了他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这本书是李欧梵在香港中大给本科生开设的“大一国文”选修课基础上修改而成,共有六讲,不妨称之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六堂课”。
每讲选择一篇经典名文,再配上相关文本,围绕一个主题,由此展现中国文化传统丰富多元的“面貌”:
英雄本色(由司马迁《项羽本纪》谈到传统文化中英雄的含义和流变)
政教道统(由韩愈《原道》谈儒家道统含义和文道关系)
江河岁月(由苏子《赤壁赋》谈中国文化的抒情传统)
饮食男女(由“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谈中国传统小说和俗文化)
魑魅魍魉(由《聊斋》中作品谈中国文化的神鬼世界和志怪传统)
魂兮归来(由鲁迅《狂人日记》《野草》说到鲁迅作品的“抗传统”和“幽传统”)。
这本书视野开阔,中外比较,古今汇通,天马行空,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眼光和不凡的见解。
第三讲“江河岁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者由东坡词说起,重点讲解了《赤壁赋》意涵和境界,又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比较,引用高工友《美典》中有关“抒情时刻”的研究论述,阐发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意象,解说这篇作品怎样把“个人瞬间的经验和感悟”变成一种体现自我的文学意境,获得永恒的意义;
接着带领读者阅读《老残游记》精彩片段和沈从文的文本,借助有关现代性的理论,让人体会到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一脉相承不绝如缕,成为最终可以解读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
作者从经典文本入手,先梳解文本的核心和重点,再把作品放入更广更深的文化脉络,纳入现代语境,使古与今、中与西互相对话。
作者排比资料,综合众家,对作品细以“绎读”(一种看似一句句文句解读,实则融汇考辨、分析、鉴赏和个人感受的“高级解读”),拓展提升,真正讲出作品背后“美的哲学”,织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光谱。
在第六讲“魂兮归来”中,作者指出鲁迅作品的“抗传统”(不是反对儒家主流思想,而是发现另一个传统谱系)和“幽传统”(幽暗、幽魂、幽灵和神鬼传统),重点剖析《野草》中《影的告别》《墓碣文》两篇“鬼故事”作品,解析其中驳杂的中外思想的影响、现代表现手法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一代文学巨匠的丰富和博大。
李欧梵是海外大家,学有专研,见识不凡,为学林推重。本书一大“看点”,就是看他面对一篇普普通通的作品,在多向度的比较联系中,富有个性和学理的解读。
作者的见解你不一定都认同,许多结论也无法直接进入课堂,但阅读后你的眼光和见识不知不觉得到提升。这也许就是读这类书的最大价值吧。
△永丰诗舍读书后夜读小组师生合影
3《快刀文章可下酒》邝海炎著九州出版社
《乡关何处》野夫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龙应台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常有人问:下一本要读的书藏在哪里?答:就在现在读的这本书里。
信哉斯言!我就是读了邝海炎的《快刀文章可下酒》才找到了野夫和他的《乡关何处》。
邝有几句话评野夫的文字,有见地:“有着青铜器的质地、狼的孤独、厉鬼的哀号、楚辞的瑰丽想象,他是以文字完成了对狰狞庙堂,以及权利戏子们的复仇。”
说穿了,就是有真性情,真生命,以及由此而来的求真的风骨。
他写失踪了十年,“不知暴尸在那片月光下”的母亲临终的勇毅,写寄负巨变奇耻因此一生闭口不谈家事的父亲的惨烈,写服刑二十九年后,寄身岩洞,放羊维生直到死去的二伯的哀伤,写自己为外婆坟头放一盏灯,照亮她苦难深重的一生,报答无法偿还的教养大恩……
他的笔下多是江湖畸人,命途多舛,作者写出他们生命的疼痛,如血书一般震撼人心。
“迷失于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接头暗号;仿佛前世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抵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站成人墙,慷慨赴死”,读这样有血性和有重量的文字,不由得血脉贲张。
这类富含真情、真相和真理的文字永远是天地间珍品,捍卫着汉语的高贵气脉。每年读一两部这样的作品,阅读的品味才能保持。
汉语世界中这样的作品可以举出一串名字,齐邦媛的《巨流河》、赵越胜的《燃灯者》、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陈丹青《笑谈大先生》、北岛《城门开》……如果让我举出一部新的作品,我会举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早就听说龙应台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写了一部新作。龙的文字我很信任。大陆版甫一出,便推荐给学生,与他们共读。
起初以为仅仅是给母亲的信,共读讨论之后,发现书中竟然藏着巨大的思考代入空间。全书包括“美君的故事”和“给美君的信”两个部分。
前者一图一文,把母亲还原到历史中去,用图文互补的方式介绍母亲那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轨迹。后者则由19封信组成,信中内容丰富驳杂,既有自己成长中有关母亲的点滴回忆和感悟,也有祖母子三代人代际观念行为不同的观察,更有对今天如何面对生与死的思考。
两个部分,一历史一现实,一纪实一独白,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互文,组成多声部的交响。让我特别感佩的是,书中呈现的作者真情率直,理性清明,永远好奇和求知的七十岁“女生”的人设形象。
她不回避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困惑,真诚地表达今天中西文化碰撞下自己对青年、幸福、独立、死亡等问题的思考,使文本兼具温情柔软和理性厚重的品质,成为华文世界最新的生命读本。
△曹勇军老师在市民读书公益讲座上
4《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颜实王卫英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
近年来,在朋友们的影响下,我开始怎么彻底治愈白癜风白癜风是治不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