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书评 >> 正文 >> 正文

英文原著的阅读策略及阅读活动设计以小王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0/9/3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作者简介

韩丹: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在职时间3年,论文曾获全国外国语学校年会论文比赛一等奖;论文《浅谈中学阶段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在获得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三等奖。

今天的分享主要从阅读策略以及阅读活动两个方面来讲。首先来看一下阅读策略,这里要强调一点是阅读策略一定是交替使用的,在课堂上或者是在真实的阅读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只实践某一种阅读策略,因此我在介绍阅读策略,举例的过程当中会出现阅读策略交替使用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策略:Usingschema,意思是说激活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将文本故事同自身经历和他们的事件联系起来,能够更好的与文本互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信心。比如可以问学生对于这个话题你知道些什么?角色所经历的事情你是否经历过?你知道谁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是你在哪里读过类似的故事?角色所经历的情感你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同样的感受?你是如何处理的?你赞同角色的处理方式吗?等等这些问题让学生与文本产生连接,从而达到从文本到文本,从文本到自己,从文本到世界的目的。比如《小王子》这本书中,一开始介绍的飞行员小时候画画不能被大人理解感到很无奈,于是在6岁的时候决定放弃画画,那么在这一章就可以请同学们分享他们自己的经历,可以问他们有过不被大人理解的经历吗?小朋友肯定都是有的,然后再问问他们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你的决定是什么?最后这件事情是如何结束的?或者是我们可以问他们你能理解飞行员的画吗?飞行员为什么放弃了画画呢?如果你是飞行员你会怎么办?我们的问题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完全取决于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老师这段时间训练的重点是什么。第二个是Questioning。给学生机会在读前、读中、读后基于图片、题目,或者是已知信息提问,这些疑问可以是关于故事发展的,也可以是关于角色性格的,同学们的提问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细节性的问题,还可以是关于setting,情节背景,在提问的方式上,我们可以请学生互相提问或者是基于答案提问,这主要取决于我们老师能够分配给小说处理的时间,以及我们这段时间的教学目标。比如我们这周读了20页,可是我们只有5分钟的课堂时间来处理文本,那么我们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互相提问PK,在同学们提问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理清故事情节Plot,而且教师可以追加提问,或者是鼓励学生之间追加提问,帮助同学更深入的思考,也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展、改进自己的问题或者是答案,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孩子们也会在别人陈述完了以后举手说提问。在Questioning这一步,需要给学生强调的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有答案,也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我现在的尝试是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可以可视化,所以我请学生在阅读中在书上贴便利贴,写下他们阅读当中的疑问,以及该疑问是否在随后的阅读中得到了解答,我们班在读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的提问是这样的,DoesCharliehaveachanceofgettingthegoldenticket?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用到了推断以及整合重要信息的技能,给了这个问题的同学他给了两种可能性:()有,因为他的生日快到了;(2)没有,因为他不能每天都买巧克力。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追加提问,为什么生日到了就有机会得到GoldenTicket呢?为什么他不能每天都买一个巧克力呢?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将信息更完善的整合在一起。还有孩子会跳出故事,他说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叫做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它一定是讲Charlie和巧克力工厂的故事的,如果他得不到这个GoldenTicket,那么这本书就可以换一个名字了。然后就有同学觉得,这个问题问的不好,因为如果Charlie一定能够得到GoldenTicket的话,我们的问题就应该换成是Charlie是如何得到GoldenTicket的,其实在这一步,学生已经根据已知信息做出推断并且提问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模式。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这种教学模式,老师们不用全盘接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有选择性的使用其中的某些部分,或者是调整使用。我要介绍的第一种是KWL:Know,Want-to-know,Learned,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非小说类的阅读,根据需求,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小说类阅读,比如复习前面的细节内容。KWL的提问是这样的,第一、Whatdoyouknowaboutthetopic;第二、Whatdoyouwanttoknowaboutthetopic;第三个是Whathaveyoulearned,以及KWL模式的思维版TPE:Think,Puzzle,Explore,他的问题是这样的,Whatdoyouthinkyouknowaboutthestory?第二个是Whatquestionsorpuzzlesdoyouhaveaboutthistopic?第三个是Howmightyouexplorethepuzzleswehavearoundthistopic?其实这两种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用的,然后根据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于问题做出一定的调整。以刚才的巧克力工厂为例,我们其实可以问第一、whatdoyouknowaboutthegoldenticketandCharlie?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信息以及提炼整合信息,帮助他们为后面的推测做铺垫;第二个问题是Whatdoyouwanttoknowaboutthem?在这一步学生的提问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故事的推测,学生们能够提到的问题大概就是HowdoesCharliegettheticket?Didhegetitonhisbirthday?Wheredidhegetthemoney?Howdidhefeel?等等这些类似的问题,最后这一步Whathaveyoulearnedaboutthem?我们是可以放在后面,等到他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再拿来问他们,帮助学生练习怎样提炼整合信息做出Summery.Howmightyouexplorethepuzzles?其实是可以换成Howwouldyoupredicttheanswerstoyourpuzzles?这样就给了同学明确的指令是让他们预测故事。下面第三个策略是MakingInferences,基于证据的猜测。我们要读出文本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信息,在这里我们要给学生强调他们做出的每一项猜测都应该是要有证据支撑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GraphicOrganizer,我们强调的是推断和证据,所以我们是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设计自己的图表。比如,如果我要练习学生提问的能力,我就会有whatIread,我所读到的东西,在这里写个summary,然后我的提问和回答,其实你的回答就是你的推测,以及我可以从文中找到的证据,比如刚刚的提问我就可以做成这个,whatIread我就写得到Ticket的人可以去参观巧克力工厂,问题我就写HowcanCharliegetit?然后我的回答是Onhisbirthday,我的证据是thenameofthebook和他要得到的Birthdaypresent是巧克力。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或者是Questioning这个技能孩子们已经练的差不多了,我们就可以只是单纯的两个文本框,就是像这样的两个文本框,第一个Inferences;第二个Evidencefromthetext。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根据已读信息推测故事发展,并且在随后的阅读中不断检测、对比、并且变更我们的推测,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停的检查自己的推测,以及不断的提问自己,提问文本。第四个是DeterminingImportance,提炼关键情节和重要信息。在我们前面推论和提问的环节,其实就已经是在确定关键情节和重要信息的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关键信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信息就是关键信息,能让你产生疑问,或者能够解答你疑问的信息就是关键信息。第五个策略是Visualization。老师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看完一本书后,再去看改编的电影,我们会觉得电影没有书好看,就是因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在大脑里已经导演了一部电影,这个就是Visualization,所以有人说toreadabookistocreateabook.我们在遇到画面感比较强的地方,会鼓励学生在大脑里形成一幅画或者是一个场景,鼓励学生说出来或者是画出来,在这里我们强调利用人的感官Fivesenses这个策略来帮助孩子们形成画面。比如同学们在准备的时候,我们可以请他们从无感的方向上思考,可以请他们思考Whatcanyouhear?Whatcanyousee?Whatcanyousmell?Whatcanyoufeel?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形成他的画面,比如在《小王子》这本书里,作者分别在几个地方讲述了小王子的星球,小小的星球,一朵花,疯长的猴面包树,火山等等,在读到这些时,可以请同学们在大脑里构图,想象小王子生活在这样的地方,等到读完所有的信息以后,我们可以请同学们根据所读到的信息画出小王子生活的星球。Visualization这个策略除了可以用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用于读完书,看完电影以后,对于电影和书的比较,我们只需要简单的问Isthemoviethesameaswhatyousawinyourmindwhenreading?他们就可以侃侃而谈,观影以后还可以做的活动是CompareandContrast,来比较电影和书的异同,并且学生可以给出评价和理由。CompareandContrast的图表也是比较常见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第一个比较直观,直接在相应的位置写出异同的关健词;第二个稍提升一点难度,在理出异同以后还可以写一篇小文章来做对比。Visualization可以让阅读更直观,让读者更身临其境,更投入的阅读。第六个策略是Synthesizing,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想法和推断会不停的变化,Synthesizing这步体现了思维进化的过程是始终贯穿于我们的阅读当中的,在做Inferences时,随着阅读和讨论的深入,我们的想法、推论、问题的改变的过程就是Synthesizing,这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对于阅读策略的分享,就先分享到这里,下面来看一下读前、读中和读后可以开展的活动,前面已经讲过的部分我们就不再赘述。读前一定要处理的是封面和作者还有插画家,一方面是根据图片和题目预测故事,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是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时代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以便帮助理解小说、主题和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小王子》这本书的起读部分已经把这个介绍的非常清楚了,其实很多小朋友读过《小王子》中文版,如果我要来做这本书的第一节导读课,我会用到KWL的模式,我会问学生如果你已经读过这本书,那么你知道些什么?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那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对于作者你知道些什么?如果你没有这本书,看了封面和书名,你觉得这个故事会讲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如果你已经读过这本书,你学到了什么?你能回答同学的疑问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已经读过的同学和还没有读过的同学都能在读前对本书有一定的思考,然后带着这些思考开始阅读。下面一个活动是表演和分角色朗读,这是我们几乎每本书都会用到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分角色朗读戏剧化较强的部分,或者是表演书中具有冲突的部分,又或者是便于剧本化的部分,学生们也非常爱这个部分,即使是平时最害羞的孩子,在这个活动里面都能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同时也能够促进团队合作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里也有同伴压力,让他们必须要演好。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这样的活动呢?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投入的阅读,更能够理解角色当下的情绪以及说话的语气,并且这样的表演场景其实是模拟现实生活的,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言。下面是故事的主线和文本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Plot故事情节是必须的,写Summery也是必须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做,比如可以表演某个部分,以某一个角色的身份来复述某一段故事,这个时候的复述除了有故事情节的复述,还有角色的思考和情绪,或者还可以采访或者是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或者是以TalkShow的表演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练习到了提问的能力。关于summary,什么时候写summary最合适呢?并不是说这个星期读了,这个星期就要写。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在故事自然停顿的地方,转折的地方,我们会停下来写summary,并且推测故事的发展,我们可以问同学在上一部分的阅读当中,你的推测有改变吗?有哪些改变?你为什么做出了这种改变?在接下来你觉得故事会怎么发展,为什么?比如在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那本书里面,同学们推测到Charlie一定会得到GoldenTicket,他们推测会在生日的那天得到,但是生日那天没有得到,于是又有了新一轮的推测,这一轮的推测就是Wildguesses,是完全没有任何证据的推测,这时你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在Charlie得到了GoldenTicket以后,这部分自然停顿,学生就可以停下来写summary,他们写summary的主题是Charlie得到GoldenTicket的过程,或者可以请同学以Charlie的身份来讲述他是如何得到GoldenTicket的,另外因为得到了GoldenTicket的五位小朋友的性格各不相同,得到GoldenTicket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五个组,每个组表现一个小朋友是如何得到了Ticket,就像JigsawReading拼图阅读,我们可以把它叫成JigsawReading拼图阅读的演出版,我们还可以做新闻发布会的活动,当这五个小朋友需要在语言、外形、表情等等这些方面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其他同学当记者采访他们,或者是以某一个角色的身份来复述某一段故事,当同学们以某一个角色的身份来复述故事的时候,他的语气、表情就一定要符合角色的性格,是张狂傲慢的,还是害羞的,或者是狡猾的,我们就要强调孩子们代入角色,对于角色的选择。我们其实不必拘泥于主角,比如在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这本书里面,得到GoldenTicket的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她自己很想要,所以她爸爸就发动了自己工厂里的人去帮她拆巧克力,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以小孩爸爸的身份来讲述我如何帮助女儿得到了GoldenTicket,这时复述故事的同学就要通过语气和表情的变化表现出爸爸对女儿的溺爱,以及对员工和对女儿不同的态度。下面来分享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WALTER分析法,这几个字母分别代表的是,W代表的是Words,角色的语言、语气是能够体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的;A代表的Action,角色的行为是能够代表角色性格的;L代表的是Looks,角色的穿着、表情、打扮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就像我们在看宫斗剧的时候,我们看到主角的妆容不一样了,就知道她黑化了。T代表的是Thoughts,主角思想变化的过程,以及感受变化的过程,能够体现角色性格变化的过程,E,R这两个字母代表的是Otherpeople’sreaction,别人对角色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的变化过程是可以体现角色性格变化的。另外,我们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有机会,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灌输一些关于性格的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这里有一个Walt分析法的表格分享给大家:Words,Action,Looks,Thoughts,Otherpeople’sreaction写在那个圆圈里面,然后左边框里是你通过这些推断出来的人物性格是什么。这里还有一个GraphicOrganizer,这是比较常见的,中间圆圈是角色,然后分别发散到周围的是性格特点,下面的方框是文本证据,这样的表格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有意识的去看什么是重要信息,这就是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接下来是文本内容,对于文本内容,其实是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把它跟四维导图结合起来,第一个是FactsOpinions,找到事实,表达你的观点,或者是书中角色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有时虽然我们会觉得很明显的FactsOpinions,但是学生不是很能分出来,所以在这个时候,先跟学生灌输什么是Facts,什么是Opinions。在《小王子》里有一个很丑的地理学家,这里我们就请学生找出关于这个地理学家的Facts,然后请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你理解的地理学家是这样的吗?第二个是CompareContrast比较异同,这里可以是人物性格的比较,也可以是故事情节背景的比较,主要看文本和老师本阶段想要练习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在阅读这一个部分时,你需要学生重点看的是什么,还有之前提到看完电影后,电影跟书的比较,CompareContrast的GraphicOrganizer。ProblemSolution是我用的较多的,ProblemSolution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sp/5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