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图书 >> 正文 >> 正文

笔尖的力量感受世界的温度第十期寻找l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0/10/28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49286.html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国庆与中秋撞了满怀,双节“同框”不仅家国同庆的氛围更浓郁,而且带给人很多美好遐想。解小六年级童乐娃们在这双节同庆的假期,踏寻家乡“民俗之美”的痕迹,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去欣赏笔尖的民俗魅力吧!

笔尖的力量,心底的温度!

第十期

民俗之美

国庆之旅

六(5)周荫然

在这个秋风送爽、喜悦收获的十月,年迎来了中秋和国庆,国和家撞了个满怀。大街小巷都布置得漂漂亮亮,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一直想去连云的古镇转转,终于等到了这个小长假,好开心。10月5日,爸爸妈妈带着我先是去“见”了火车的新兄弟:城市动车。见到城市动车还是很好奇的,它长有一身红白相间的“皮毛”,跑动起来就像大闹天宫的孙大圣一样,腾云驾雾,好生气派!动车的内部都是蓝白相间的座椅,坐在上面就像在云朵上一样。在这舒适的环境里不知不觉地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连云古镇(又叫连云港老街)。

来之前我就查阅了资料得知:连云古镇是依港而建,因港而兴,有着几十年的文化历史了。它也是一座具有一定特色和人文积淀的海滨山城古镇。刚到门口就看到许许多多的游客在拍照留念,街上人流如潮,街的两旁还有很多小吃,有凉粉、面筋、烤串、烤年糕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们边走边吃来到了老街的中心位置,看到了大多是石墙、石房、石路,建筑风格多数是民国风情。(妈妈简单的给我讲了下民国时期的建筑差不多就像这个样子)。我很喜欢这样的地方,环境优美让人身心愉悦。回学校后我要和同学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当日下午,我们来到市图书馆观看了港城怀旧主题展---老物件讲述旧时光。来到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投影仪和时光墙。记载了那个年代很多妈妈的回忆。展厅里有很多老物件,有那个年代家具、电器,海报、磁带、明信片、二八大杠自行车、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小霸王游戏机等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室的展厅,那个时候是两个同学一张课桌,桌子上摆放着当时的书本、用具等。那个时候的语文书、数学书只有一年级学生的作业本大小,铅笔盒也是那种很简陋的。相比现在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我当时就想,如果我有时光机,我就把会买很多漂亮的书本、笔盒等送给那个时候的“爸爸妈妈们”,让他们可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用具。想着想着被一首歌曲植入了大脑,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妈妈告诉我这是一首80年代的歌曲,她们那个年代很流行的一首歌,记载了青春岁月。最后妈妈还在“小卖部”给我买了糖稀,两根小竹棒两手不停的搅着,能拉出丝来,就像杂技演员和指挥家一样一路玩回家。我边舔着边玩着,带着一丝甜意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共同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祝伟大的祖国妈妈生日快乐,永远爱你!

中国民俗文化——捏泥人

六(1)班杨昱冉

这个国庆节,我和妈妈去了帝王之都——成都。

坐了一天的火车,我们终于来到了成都。由于那天实在太晚了,所以我们就先休息了。

第二天气晴朗,和我的心情一样。妈妈带我去宽窄巷子玩,窄巷子人太多了,如同一波波浪花把我打了出来,好不容易挤进了宽巷子,发现里面别有一番景象:古老的故事、古老的房子、古老的道路……

那儿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卖泥人的小摊。摊主正聚精会神地捏泥人,他的那双巧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只见摊主拿起一团棕色的彩泥,给搓成了一个圆球形,然后用白色彩泥捏了一个脸谱底色,又用左手捏手和脚,右手捏身子,最后加工了下细节,才几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么多泥人让我看得目不暇接。泥人张彩塑的创始人是清代张明山,据说他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种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各种角色,然后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而且他捏制出来的泥人个个逼真,都充满着人间的气息。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于是泥人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泥人发展至今已经有年的历史了,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也是我国的重要民俗。闻着香味,来到了一家烤肠店,那儿烤肠仿佛炸开了花,伸出了一个小枝枝,口感适中,不软不硬,非常巴适。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四川有名的“石磨”,石磨在四川,主要是用来做火锅底料的;当然,它的用途可不止这些,它还可以用来:磨面粉、磨豆浆、磨香油……由于我力气实在太小了,只磨了几圈就磨不了了。

继续往里走,我走进了一家纪念品店,一进去我就看上了一个熊猫手环,于是便把它收入我的囊中。

之后,人稍微少了一点,我又去逛了宽巷子和井巷子,这里有许多成都的名小吃,如:三大炮、波丝糖、串串、酸辣粉、豆花、凉面、凉粉、冰粉……真可谓是尝在窄巷子,品在井巷子,闲在宽巷子啊!

这次宽窄巷子之行不但让我吃到了成都的小吃,还了解了成都的老文化,让我更见多识广!

中秋之美美在团圆

六(10)朱奕萱

年中秋恰逢国庆,全国上下举国欢庆。今天我就说说传统民族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传说我们也是如数家珍,如嫦娥与后裔的嫦娥奔月、“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的玉兔捣药、貂蝉午夜拜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李白等各种神话传说。

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今年的中秋节,按照我们家的习俗,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亲戚朋友围坐在餐桌前,畅饮美酒、聊聊家常,我看着肥美的螃蟹、圆圆的月饼,口水直流,丰盛的家宴把我吃得懒洋洋的。晚饭时,我和爸爸妈妈、姑姑等祭拜月神。妈妈把餐桌搬到阳台,摆上月饼、芋头、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吃着五仁、水果馅的各种月饼,我和妹妹互相品尝自己选中的月饼,她咬我一口月饼,我吃她手中的美味月饼,我俩就这样把对方的月饼吃完。

最有趣的事情是我和妹妹燃灯,燃灯也是中秋节一项特有的习俗。古时候就有燃灯的说法,“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皎洁的月光下,我和妹妹提着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中秋灯,奔跑在月下,欢声和笑语在月下回荡。

中国民俗文化——中秋节

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信很多人都会知道。但是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并不止在于吃月饼,它还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节日吧!

中秋是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作为这样的一个节日,前人的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中秋节的。就比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晏殊《中秋月》中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在这就要说到一个关于中秋诞生的缘故了。

第一个就是嫦娥奔月。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后羿得了一些仙丹,只要把它们都吞下去就可以升天为仙。后羿舍不得吃,便把它藏了起来。有一天后羿出去打猎,他的一个徒弟心怀不轨,竟然想抢这盒仙丹。嫦娥见了,跑过去把仙丹吞了下去。顿时,她的身体轻飘飘的就飘上了月亮。后羿回来赶忙去追,可已经来不及了。为了纪念嫦娥,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摆上很多的水果,并赏月,这就是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中秋节,人们熟知的还有一个吃月饼。据说朱元璋攻打明朝时,曾经把军令藏在一种小饼里。他打败元顺帝之后,为了纪念这件事,他就下令每年的这一天要吃这种小饼。而那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至此,中秋节就又多了一个习俗。

作为这样一个节日,当然也少不了团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个月当中最圆的月亮,寓意着团团圆圆,所以人们,无论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和家人们团聚。这个也是关于中秋节的典故之一。

作为一个拥有了多年历史的节日,它不愧拥有这么多的典故和这么多的习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并且把它们发扬光大。

家乡民俗——过中秋

六(10)班王子袁

我的家乡在盐城市大丰区,那儿美景如画,农业发达,虽然不属江南,但也十分富饶。

这次我又回到了家,此时正是中秋节,同时也是国庆节。重返家乡我感到非常亲切。这里的人依旧那么善良;月依旧那么澄澈;河依那么让人感到充满活力。所有的事物都让我倍感美好,我又见到了他们,又和他们团圆。这便是中秋节令我感触最深的--团圆中秋。难道不是这样吗?和自己最熟悉、亲近的人和物团聚在一起,难道不会令你感到格外温馨吗?我想无论是谁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自古月亮都象征着美好和团圆。古人对天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仿佛就连天上的一朵云、一颗星在他们的心中都被想象的非常神圣。月亮当然也少不了,它自然成了古人表达情感、给予寓意的重点对象。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如苏轼借月表达自己阔达的心胸。如王建赏着月,思着亲人和家乡。这些都是古人的幻想和情感,再加上秋天的丰收,让人们又觉得秋天的丰收,成果与月亮息息相关,便有了祭月。

家乡的祭月用家乡话叫"敬月光",我猜想了一下,大概是家乡人以为是月光照耀着五谷,换来了丰收吧。不管我猜想的是否正确,反正都是对"月神"的尊敬。敬月光与家人团圆赏月亮、吃月饼同时进行,准备一个小桌,摆上秋天成熟的一些水果:如橘子、苹果、柿子等,还有月饼和月光饼等,点上一炷香,再放鞭炮,便好了。

准备好敬月光后,家人们便开始聊天、品茶、吃月饼、赏月,一直到深夜有很人家还亮着灯火,整个夜晚都沉浸在水果香、香火香伴着的秋风中度过。

我觉得,中秋这个节日,无论是从团圆、神话、诗情和祭月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人们会用很多的方式、习俗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王家大院游记

六(1)班高婧兮

十一假期,随爸妈回山西老家办事情,期间就近游玩了晋商大院的代表-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东的静升镇,因此古代也称为“静升王家”,历时年修建而成,它与“祁县乔家”、“太谷曹家”等共同代表了明清时期晋商的繁荣和兴衰。王家大院规模尤其宏大,有“民间紫荆城”和“天下第一院”之称,共有5个堡,战火中被毁去两个,目前有一个开发成了酒店,我们参观了剩余的两个“堡”,就是高家崖建筑群和红门堡建筑群。它太大了,总面积有25万平方米,高家崖有35个院落,红门堡有88个院落,两个加起来共有多间房子,每个堡都有单独城墙用于防卫和巡查,我们跟着导游有选择性的简单游览,就这样都整整用了半天时间。我还画了一张画来纪念一下。

王家大院中每个院子的风格都是前堂后寝,整体分配上体现了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但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比如在红门堡,依山就势而建,共四排院落,左右对称、整体街道是一个王字,辈分越高,越住在上排。每个院落门口都有不同雕刻的“照壁”,都是前院待客,两边住着管家仆人,后院居住,正厅主人住,二楼供奉祖先,东边长子住,西边次子住,两边二楼女儿居住。两边跨院都有各自的厨院、餐厅、长工房、等等。有个比较新奇的事情,王家大院为了防火需要和稳固地面需要,而且四合院相当于“口”,中间种树就变成“困”字,也不吉利。因此王家大院不种植任何树木,都是摆放着各种盆栽供欣赏,还有个大院落专门供许多园丁居住和栽培盆景,栽培好后送往不同院子摆放。另外所有的下水口都是铜钱样式,寓意“聚财”。

王家大院整体风格是青砖灰瓦、大气宏伟,每个院落的照壁、屋檐、房梁、墙壁等等都有不同的雕刻,有木雕也有砖雕,很多图案也有不同的寓意,有希望夫妻和美的,有希望后代繁荣的,有希望升官发财的,有希望孝顺长寿的,真的感叹一句“大户人家规矩和讲究真多啊!”。还有就是每个院落东西两边的二楼都是绣楼,那时女子13岁上绣楼,待15-16岁出嫁前是不能下来的,也叫待字闺中,而且还要裹脚,想想古代女子就很惨。看我们现在多好,男女平等,自由民主。

美好的中秋节六11班尹琬鑫

在年10月1日,我们不仅迎来了国庆节,还迎来了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远在外乡的人们都会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晚上人们聚在一起,伴着清风明月,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中秋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我在这天可以吃到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圆,超市里的月饼有五仁的、的、鲜肉的、豆沙的……我最喜欢吃蛋的蛋黄月饼,你喜欢吃什么馅的呢?关于月饼还有个小故事呢,据说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8月15日这一天起义。以互传月饼的方法传递消息,最后起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秋,我还喜欢赏月。赏月的前身是祭月,是节日中必要的重要的习俗。但时间久了,严肃的祭祀逐渐变成了轻松的娱乐。赏月始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唐朝,最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可见赏月的历史十分悠久。中秋这天的月亮最圆,最亮。它象征着团团圆圆,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人们为什么祭月呢?听我讲一个故事吧。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让人们无法正常生活。一个叫后羿的人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因此,人们十分爱戴他。不久,他取了个既美丽又善良的妻子,叫嫦娥。夫妻生活十分美满。一天,后羿在访友的路上遇到了王母娘娘。他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长生不死药,两人相约一起上天成仙,不巧被蓬蒙看见了。蓬蒙威胁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迫不得已吃下了不死药,变成仙女飞上了天。晚上后羿回家不见嫦娥,却看见月亮格外明亮,上面有个身影十分像嫦娥。他拿出嫦娥爱吃的东西摆在做桌子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着嫦娥。人们知道以后,这一天也纷纷在桌上摆上月饼、水果来纪念嫦娥。

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旱船表演―宿迁民俗文化

六(1)班牟思怡

在这金桂飘香的十月,迎来了难得一遇的双节同庆。我也趁此时机去感受一下宿迁这个城市的魅力与民俗文化。

清晨凉风习习,我的第一站是项王故里,我原本以为项羽刚愎自用,参观过后才明白他重情重义,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他心系黎民百姓,怕百姓再次遭受战争之苦。第二站是三台山森林公园的衲田花海,游人如织,现在正是粉黛乱子草盛开季节,置身其中,宛如仙子。

最后一站,我们去感受宿迁的民俗文化之一旱船表演。望着水泄不通的人群,只能撅着屁股,弓着腰,双手排开两侧,竭力冲进人群,挤向前面。旱船原是鲁豫流行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而今天运用这种传统有趣的方法帮国家宣传法治法规,创卫做法。这样就有人愿意听,愿意做。“船芯子”是站在船里的,由女性扮演。“篙拐子”是站在船旁时不时摇动篙的,也由女性扮演。“丑婆”是站在一旁唱戏的,由男性扮演。“老汉”是与“丑婆”对戏的,同样由男性扮演。他们穿的大红大绿,十分喜庆,吉祥,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船芯子”抖动双腿,小船哗哗作响,“篙拐子”不断迈着小碎步,一会儿向前倾,一会儿向后仰。真是夸张,诙谐,群众哈哈大笑,喜闻乐见。我也跃跃欲试,果然看着容易做着难,稍不注意便会人仰船翻,还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这次宿迁之旅,我意犹未尽,旱船文化,收获颇丰。

刺绣六(6)班张溆雅

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给人的印象是青砖白瓦,烟雨朦胧,小桥流水人家。

我喜爱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但我更爱这里的刺绣,精美的刺绣像艺术品一样令人着迷。据说苏州刺绣已经有0多年历史,它是中国很多刺绣中工艺最复杂、最精美的刺绣。

妈妈刚为我买了一个醒狮的香囊小刺绣,我非常开心,迫不及待地绣了起来。

红色的棉布铺在木桌上,穿着白色绣线的针,捻在手里穿过来穿过去,渐渐地狮子的轮廓显现在眼前。接着开始绣眉毛、嘴巴、胡子,手指袅袅绕着那些线,错落有致。起初是朦胧的,一点儿也不像狮子。当最后绣出圆圆的大眼睛后,真的像画龙点睛一般,小狮子一下活了。它既威风又可爱,令我爱不释手!

看着这栩栩如生的小狮子,我想这可是我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啊,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摸着这精致的小狮子,我想我们中华民族就像这醒狮一样生龙活虎地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民俗之美——面塑

六(9)班刘曜铭

假期里,我和妈妈来到民主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参观面塑展。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之一。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各种不同的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通过揉、搓、挑、压等技法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形象。

我带着好奇心跨进展厅的大门,看见了许多精致漂亮的面塑作品。有神气活现的孙悟空,有可爱的小动物,有婀娜多姿的美人,还有寿山、西游记主题等大型面塑。栩栩如生的作品引起观众们的一片惊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名为《江南水乡》的作品。作品中的女子眼神灵动、五官精致,身姿曼妙、衣裙飘逸,宛若一位撑着油布伞的仙子轻吟着小曲盈盈而来。我顿时被这活灵活现的面塑造型吸引住了。

接下来,一个充满着浓浓年味的作品令我驻足欣赏。它洋溢着新年的气息,真是生活场景重现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身穿中国红的孩童,喜笑颜开地围在爷爷奶奶身旁包饺子。慈祥的老奶奶对面坐着老爷爷,爬满皱纹的脸上幸福喜悦的神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家人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包出许多美味的饺子,好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这让面塑代表的不仅只是捏出来的人物,也充满着丰富的内涵。

最后,一个震撼人心的大型作品——《西游记》璀璨夺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幅幅画面,制作工艺精湛、人物动作、眼神都出神入化,把中国名著的故事场景和面塑艺人巧妙的心灵、细腻的手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这次相约博物馆,让我了解到许多丰富的民俗知识,精彩的民间工艺,让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相信你也一定会爱上这门指尖艺术了吧!

福其实很简单六8班王怀玉

中秋、国庆喜相逢,小家、大家庆团圆。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全国人民一起抗击疫情,下半年大家收获幸福,一起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节。

好巧,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聚在了一起,全国上下喜气洋洋,我的家人们也在这次小长假中得以团圆。看着爷爷奶奶们,叔叔伯伯们相聚在一起举杯交错,相互问候,我仿佛穿越回古代,眼前浮现出古时中秋的场景,老老少少在家院里吃着月饼,赏着满月,孩童门在追逐打闹,年轻的男女则穿着好看的衣裳去看花灯,诉情殇······

记得小时候妈妈会唱“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给我听,说是她小时候,她的爷爷,也就是我的舅太爷,总会唱给她听,我猜想,妈妈这个时候又想起舅太爷了吧!一个激灵出来,想为妈妈“打月饼”,于是我让我的姑姑带着我去找个烘焙坊去做月饼!

现在的月饼各式各样,有巧克力的、冰淇淋的、奶黄的、还有水果味的等等,我喜欢吃奶黄馅儿的,所以打算亲手做一次。首先,要准备很多材料:咸蛋黄、过筛好的面粉、细砂糖、黄油、糖浆等。先制作月饼中的馅儿,把蛋黄、鸡蛋、黄油、白砂糖等放锅中加热搅拌,成团后放入烤箱,这可真是个体力活呀!然后开始制作月饼皮,将糖浆、面粉等材料放入大碗中在倒入花生油,揉成团,这个时候馅儿也烤好了。再把面皮分成20克的小球球,压成饼状,把馅儿分成25克的小球球,再用饼皮把馅儿球包起来,用模具压成月饼的形状,抹上蛋液,最后放入烤箱烤个15分钟就好了。带给妈妈尝了尝,看见她嘴角上扬,偷偷开心着呢!为了奖励我,带我去买了好多衣服和鞋子,我开心极了!

大人们总说:家和万事兴!国强家兴旺。我觉得,我的家人们能身体健康,能够常常聚在一起,就是我的小幸福!我们要认真学习,多学点本领,以后才能报效祖国!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民俗之美一一中秋节

六(8)班姜胤灼

华夏民族上下五干年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了最宝贵的国家之精粹,同时也诞生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民俗风俗,也同样是国粹,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始于宋代,已有多年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目前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朝鲜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且节俗各异。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寨尾,不时传来一阵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肠。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阿细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的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之间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俗习惯,体现出它们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俗之美是永恒的,在世界文明中宛如一股清流。多彩的民俗,传递的是美好的期盼,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时候只知道吃,好玩有趣,长大了,才懂得这是不朽的“国粹”。

山西民俗——花馍

六(5)班颜莉蕊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节日习惯,有许多显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间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民俗民风可谓是形式多样,五彩斑斓,极其广泛、丰富。在这些民俗民风中,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魅力。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山西民俗——花馍(因为我妈妈就是山西人)。

花馍,也称“面花”,是山西省的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盛行于明清,已有多年历史。花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是同一天,我们家准备用做花馍来庆祝节日。

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和了三种不同颜色的面,我也是不亦乐乎的跟着帮忙。等面发好了,我便大显身手,又是揉又是搓又是捏,做了一只蝴蝶。临上锅前我还恋恋不舍,但最后的成品有点塌。我把错误归结为经验少,便向妈妈请教了一下。后来我的“大作”变得又暄又软,妈妈也夸赞我的手艺很不错。妈妈也是学着姥姥的做法做了好多红枣花馍。吃着亲手制作的花馍,我们一家人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双节。

中秋,古往今来,都是团圆的代名词。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童乐娃在国庆、中秋双节相拥的美好日子里寻找民俗文化的魅力,让我们一饱眼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笔尖力量》祝福伟大祖国国泰平安、繁荣昌盛!

通讯员:王艳

审核人:张岩

Q

投稿方式

A

学生自主发送给老师,老师打包发送至邮箱jfljwc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5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