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巴仟诺
KarmapaKhenno
很多人对不丹王国年轻的国王旺楚克和他美丽的王后都不陌生,他们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日前,旺楚克国王的妹妹带着她的儿子来到了中国四川省阿坝州首府马尔康市的毗卢遮那圣窟,寻找前世修行的印记。
身穿僧服的小王子说他前世是在这个地方修行的僧人,不满6岁的他记得前世的所有事情。例如:他在石头上留下的脚印、前世亲自撰写的古藏文放在哪个地方,以及那些古藏文小王子都认识,前世在哪些地方的寺庙修行等等都清楚记得。
毗卢遮那圣窟是嘉绒藏区最为著名的一处闭关圣地,这里在公元八世纪是毗卢遮那大译师闭关的地方。毗卢遮那大译师既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觉士”之一,又是赤松德赞时期25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同时也是吐蕃时期位大翻译家之首。后来毗卢遮那更是以密宗大师的身份在藏传佛教特别在宁玛派中享有盛名。
毗卢遮那出生于吐蕃尼木地方,其家族称根加巴果,父名为巴果赫多,又名多杰加,母亲叫詹萨噶吉,又名卓玛吉,而他自己的本名叫甘迦唐达。当毗卢遮那年满8岁时,赤松德赞遵照莲花生大师的建议,将这位孩童招到桑耶,由于毗卢遮那是一位独生子,随之把父母二人也接到前藏并安排在气候适宜、环境优美的山南地区,由吐蕃王室承担他们的生活开支,直至养老送终。
而毗卢遮那在桑耶独自专心致志地学习,吐蕃王室给他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希望他早日成长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吐蕃本族的佛学家,并勉励他在寂护和莲花生两位大师座前学习文化。为此,毗卢遮那在桑耶的前3年在二位大师前学习声明学,即语言学;之后,他开始在二位大师与赞普之间当翻译,很快赢得3位大人的欢喜,特别是毗卢遮那能够翻译莲花生向赤松德赞讲授的密法,使赞普极为高兴。
当毗卢遮那年岁稍长后,就让他受戒出家,做一名佛教比丘僧。因此,毗卢遮那成为吐蕃“七觉士”之一,起显宗法名为智军;同时,智军受到密宗灌顶,又成为吐蕃25名成就者之一,命密宗法名为毗卢遮那,后来以密宗法名毗卢遮那著称于藏传佛教界。当时毗卢遮那在寂护和莲花生二位大师座前接受了完整的显密宗教法。
由于毗卢遮那先天的聪明伶俐和受到后天的良好教育,成为当时吐蕃青年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人物。于是,赤松德赞派遣毗卢遮那等2名吐蕃青年人去印度留学。毗卢遮那到印度时,佛教显宗日趋衰落,而佛教密宗正日益兴隆,遂在印度大菩提寺,亲近一位密宗金刚乘大师,学习金刚乘等许多密法,不久他便精通了密宗深奥义理。
根据藏文史籍,毗卢遮那当时在印度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印度人认为,毗卢遮那是一位聪明敏慧并且具有语言天才的吐蕃青年,同时他对佛教又如此的虔诚,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因此,印度人给他起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名字,即毗卢遮那,意为“遍照护”或“大光明”,这一大名与他的密宗法名不谋而合。
至于毗卢遮那在印度进修深造的时间,也在《莲花生大师传》中作了记载:
十五岁至五十七,不弃众生赴印度;
变吐蕃为白业国,德布全身被流放;
将来吐蕃孩子们,去印度时会懊悔;
如不精通吐蕃文,翻译无法来进行;
山高地净雪域国,国王天子是君主;
五欲生活很圆满,宝洲金色天鹅群;
我是其中一天鹅,如同化身之菩萨;
却被逐放察瓦茸,将来讲解显密宗;
人们无疑会懊悔,共通悉地诸成就;
本来人人皆可得,目明耳聪心眼活;
焚文佛语弄不懂,虽然佛寺已建成;
有见解的我被贬。
此段引言是毗卢遮那在吐蕃遭到被流放嘉木察瓦绒的惩罚,他临行前向吐蕃臣民陈述的冤屈。从中既提供了他在印度留学的期限(即15岁至57岁之间,共在印度呆了42年,这一漫长的时间是否真实,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又反映了当时吐蕃人由于不太懂佛教深奥义理,从而导致诬陷真正精通佛法的学僧,引言中毗卢遮那还预言将来一定会真相大白,得到平反昭雪,后来果真得到了应验。
根据有关史料,毗卢遮那在当时的吐蕃的确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毗卢遮那从印度学成返回吐蕃后,在桑耶寺从事翻译和传播密法。但是在桑耶寺期间他不能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常遇到了来自两方面的阻挠,第一方面的阻挠来自印度佛教显宗学僧那里;另一方面的阻挠则来自吐蕃传统的苯教徒及其代表势力,他们认为毗卢遮那所传播的密宗教理将对王朝及其吐蕃人民带来灾难,必须对毗卢遮那定罪并处于死刑。
迫于这种形势的压力,藏王赤松德赞将毗卢遮那从事公开的佛事活动转入地下秘密进行,即让毗卢遮那关起门来翻译密宗经典。当时毗卢遮那翻译了《六十如理论简说》和《无边光明佛号赞》等密宗经典。后来毗卢遮那秘密翻译密法的情况又被王室成员发现,并将此事在王朝中的权势派中间传开,于是,他们要求藏王赤松德赞必须将毗卢遮那杀死。
赤松德赞无奈便采取了李代桃僵的巧妙手段,从暗地里抓来一名乞丐作为毗卢遮那的替身,在众人面前处死。但是这一计谋后来又被王后蔡邦萨揭穿,最后藏王赤松德赞不得不把毗卢遮那流放到边地康区。
毗卢遮那在吐蕃传教过程中经历的各种遭遇,在藏文古籍《五部遗教》中的《王后遗教》部里也作了一段有趣的记载,毗卢遮那从印度学习佛教密法获得成就返回吐蕃后,又欲想到汉地修法深造。对此藏王赤松德赞不太乐意,并讲道:“可让其他人到汉地去,我吐蕃地方翻译密宗经典的人才奇缺,你还是翻译佛经为好。”
因此,毗卢遮那便在桑耶寺与其他译师共同译经。有一天,王后蔡邦萨设法避开藏王赤松德赞以及仆人,将毗卢遮那单独迎请到密宫之中,并想用女人美色使他破戒,败坏其多年修行所积的功德。然而,毗卢遮那对世俗爱欲冷若冰霜,毫不动心,蔡邦萨纠缠不体,并不顾廉耻地将他抱住不放,弄得毗卢遮那不寒而栗。毗卢遮那突然灵机一动,对蔡邦萨说:“外面宫门未关,恐下人看见不雅,我去闭了宫门,再回来和你相会如何?”王后信以为真,遂放他而去,毗卢遮那乘机潜逃。这下惹恼了蔡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造谣说佛教密宗大师毗卢遮那在王宫调戏王后,闹得满城风雨,不明真相的人在诅咒他,王宫卫士在追捕他。
《五部遗教》中继续描述道,毗卢遮那逃离王宫后,知道该处不是久留之地,便收拾经卷衣钵遁往他方。对毗卢遮那调戏王后一说,赤松德赞王将信将疑,他知道王后和一些大臣串通一气,扶苯反佛。就秘密派人去查访毗卢遮那的下落。不久,蔡邦萨王后患了麻风病,日趋严重,虽多方延医诊治,但见效甚微。经过打卦问卜,请教莲花生大师,都说此病只要蔡邦萨王后心生忏悔,改邪归正,将毗卢遮那召回来,当面承认她非礼的放荡行为,得到毗卢遮那的宽恕,方可根除,恢复健康。
藏王赤松德赞将占卜者和莲花生大师所说的话全向蔡邦萨和盘托出,要她招认。蔡后一来心虚,二来为病魔所苦,遂忍羞将事情的经过如实地讲了出来。赤松德赞一听,又愧又气,悔之莫及,就按莲花生大师所指点的方向,请回毗卢遮那,治好了蔡邦萨王后的病。蔡邦萨王后含羞认错,决心皈依佛门。从此虽有苯教势力的反对,但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大力支持下,毗卢遮那在桑耶寺翻译殿专心致力于密宗经典的翻译。
毗卢遮那离开桑耶寺去往边地隐居,主要在今四川阿坝藏区的嘉绒一带,当时称这一带为嘉莫察瓦绒,嘉绒是近代演变成的简称。对于毗卢遮那当时在嘉莫察瓦绒一带隐居修炼的情景,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传说。相传毗卢遮那刚到嘉绒地区时,当地的嘉绒王和苯教徒对他极不友好,甚至对他进行过精神和肉体上的各种折磨和摧残,曾将毗卢遮那投入装满青蛙的地牢里,企图以传说青蛙聚会能放出一种毒素将人毒死的方法来惩治他,可后来见毗卢遮那安然无恙,又放进许多虱蚕和蚊虫去咬他。由于毗卢遮那修法功底深厚,在洞中不但不能伤害他,而且他能够照常念经不止,修法不息。最后毗卢遮那以过人的胆识和毅力,以及他对佛教的虔诚之心,终于感化了嘉绒地区的王宫贵族,将他从牢房里释放出来,并积极支持他在嘉绒一带建寺收徒和翻译佛经,毗卢遮那便成为第一位在嘉绒地区传播佛法的著名人物。
后人以此作为佛教在该地区最初传播的时期,并将毗卢遮那视为“点燃东方(相对吐蕃中心地区而言)佛教明灯的圣人”,至今在四川阿坝藏区的民间仍然传颂着有关毗卢遮那的事迹,比如:
在伏藏四地的东方嘉摩绒(即嘉绒),
旺秀神山的西方,
那特具空行母神力,
名为毕毕宁的城市里,
那高大巍峨的佛塔,
是毗卢(遮那)大师所建造。
这邦青泽日大神山,
是神佛加持的圣地。
邦青泽日神山的顶端,
那形如大鹏展翅的峭壁上,
有莲花生大师三师徒,
显示神通留下的脚迹,
有毗卢大师变成大鹏鸟,
降伏的妖龙留下的爪印,
以及妖龙痛苦挣扎的迹象。
神山南面的三块巨石上,
坐落着毗卢大师修行的禅堂。
作为永恒不变的铃记,
有毗卢大师的双脚印,
其下有玉札大师的双脚印,
形似帐篷围帘的关口上,
有吐杰根哲佛的天成像。
神山西面有毗卢遮那大神仙,
曾为龙王修炼灵丹妙药时,
形成的一片茫茫大海的遗迹,
以及留于永固岩上的身像。
宛如黄牛形状的陡崖下,
坐落着毗卢大师神秘的修行洞。
北面形如孔雀的悬崖下,
坐落着仲莫哈热上师的修行洞,
还有毗卢大师讲法的石窟,
遗留下手印足迹等永恒的标记。
啊,神奇的邦青泽日大神山,
啊,毗卢大师建造的巍峨的佛塔。
毗卢遮那在嘉绒地区留下了许多足迹,后人为了纪念毗卢遮那这位密宗大师,用他的尊号命名了该地区的不少地名、山名和寺名。比如在阿坝地区的马尔康卓克基乡的峰壁峡谷中有一座曲径通幽、雅致秀丽的山洞,名叫“毗卢杂普”,意为“毗卢遮那岩洞”。
据说洞内还可清晰地看到毗卢遮那曾在洞内修炼时留下的面壁身影、掌迹以及讲经说法时留下的脚印及靠头卧睡的痕迹,而且其洞口很早就建有古亭庙宇楼阁,至今前来膜拜圣迹的香客络绎不绝。
宁玛派将自己的密法传承一直追溯到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和无垢友,以及吐蕃本土人毗卢遮那,并将3位密宗大师认定为宁玛派密宗的3位始祖。尤其是毗卢遮那对后世宁玛派留下的巨大影响主要在于他翻译的密宗经典。毗卢遮那作为吐蕃时期的大翻译家之一,他翻译了大量的密宗经典,正如有关记载所说:毗卢遮那翻译的密宗典籍除了少许收入大藏经外,大部分保存在宁玛派的密法总集中。
然而,毗卢遮那作为吐蕃时期乃至藏传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大翻译家,他不仅精通佛教密宗,而且娴熟佛教显宗和律藏。毗卢遮那以智军的名字翻译的佛教显宗和律藏经典,其卷数正可谓数不胜数,这类译经均收录在藏文大藏经之中。
毗卢遮那的一生,既是坚韧不拔、追求佛法的宗教生涯;又是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长期在穷山僻壤,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采取隐居的方式,修炼密法,获得大成就的密宗人生。从而赢得广大藏族信徒的传颂,尤其被那些热爱密宗、修持密宗的僧人所推崇或敬仰。可以说,毗卢遮那在藏传佛教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藏族密宗大师的人生悲壮之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ts/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