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几年前,一位热爱哲学的同僚向我安利了一位“男神”,人称“哲学怪才”,这人就是复旦大学有名的哲学教授王德峰,我曾经也在多篇文章中写到他。
不过,从教30载的王教授在前两年已正式宣布退休。本以为他退休之后,会开始享受闲云野鹤的时光,谁知因为太过热爱哲学,如今的他并没有真正息影。
从《周易》、《金刚经》、《王阳明》到《资本论》,退休后的王教授以其深入浅出、脱口秀一般风趣的讲课风格很快在互联网上走红了,成为了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同时,与他哲学金句一样备受瞩目是他烟不离手的癖好。
实际上,这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话题,毕竟多年来王教授一直有这样一个习惯——不管是曾经的大学讲堂上,还是如今的各种讲座,抑或是短视频中,王教授都会突然将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的观众打断,并说一句:“请大家原谅,先让我抽一支烟啊!”随后台下便响起了一片笑声,看得出大家并不在意他抽烟这件事。
讲课讲到最精彩处,会突然停下来,从口袋离掏出香烟和打火机,然后点燃一根香烟,这是他的惯常操作,似乎不这么做,他的思绪会立马发生断裂,无法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一举动,也被年轻网友戏称为“战术点烟”。
然而,最近王教授似乎遇到了“麻烦”——因为在讲座上吸烟被人投诉了,本人将被调查处理。据了解,实际上去年,上海已经对王教授吸烟讲座的场所进行罚款处理。
对此,网上颇有争议。
有人说,王教授讲得很好,他喜欢抽烟就让他抽呗!其实,持这样观点的网友还并不少,可能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格外珍惜才对。
也有不少网友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是知法犯法,害人害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怎么能在课堂上抽烟呢?这样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
曾听说,王教授嗜烟如命已经多年。在他看来,香烟和音乐一样,对启发哲学思考至关重要,因此明知有害健康,他也不曾改变。他曾经所在的单位复旦大学估计早已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就由他去了,这也是学校给予他的特权了。
相信“老烟民”朋友应该都懂,其实戒烟并不容易,若不是医生下了“最后通牒”,一般是戒不了的。这也是为何一个教授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却“故意而为之”的原因之一。
对于网友说的“这样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我想补充点个人看法。如果你听过这样一句话,你可能就不会得出这样武断的评价。
明代文学家张岱有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白话文就是指,一个人有点个人癖好,小缺点太正常了,这样的人说明他很真诚、不掩饰,值得交心,反而是太过完美,没有什么瑕疵的人,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因为你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
这句话在当今也是得到了许多验证的,你看那些在公共场合形象完美的明星们,看似道貌岸然的君子或佳人,实际上私底下生活作风十分糜烂。近几年因此翻车的明星数不胜数,他们有多少敢在公开场合做真实的自己,绝大多数都是演的,所以这样的结局是迟早的事。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王教授虽然因为抽烟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完美了,但实际上他的精神世界反而显得更加崇高了。
至于说,王教授为人师表,会带坏学生的话,这个就有些多虑了。大学生又不是三岁小儿,都有成熟的三观了,难道还会跟风抽烟不成?这种跟风的行为恐怕只有中小学生才会的吧!
不过,吸烟确实有害健康,这个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通过官方资料来看,王教授现在也已经有67岁了,尽管他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擞,语言思维也异常活跃,但是中医观点认为,人的疾病必须防患于未然。少抽烟肯定是更利于健康的,希望他老人家能尽早意识到这一点。
当然了,现在有人非要搬出《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并投诉他,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理有据。但不管怎么样,一码归一码,哲学的世界,他依然是我最崇拜的男神!
总之,你可以质疑吸烟不对,但你不可以质疑哲学不对。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哲学或许是被公认的“无用之学”,是“屠龙之术”,就是一种现实中用不到的、很高明的本领。
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精神极度空虚的时代,哲学已经变得异常重要了。然而,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思辨,但却非常坚硬,缺乏温度,不能照料心灵,唯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才拥有照料心灵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精神的家园。
对此,您怎么看呢?您觉得投诉王德峰教授在讲座上吸烟的人,做得对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高见,畅所欲言。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yl/1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