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来如此有据可循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书笔记
《故事知道怎么办》是苏珊·佩洛的著作,她资深幼儿教师,致力于研究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位优秀的“故事医生”。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温柔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故事的神奇疗愈功能,并展示了生动丰富的案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关于疗愈性故事的基本框架和模式的介绍,读完之后发现原来原来故事的创作如此有据可循。
这一基本框架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点,即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它们构成了一个故事的人物设定、事情发展的起承转合以及故事的结局。
作者:(澳)苏珊·佩洛
译者:重本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8月
01
隐喻
作者将隐喻进一步分为了“障碍、诱惑物、诱惑者”和“引导者和帮助者”。前者是导致矛盾冲突爆发或者由隐转显的导火索,通常是故事的转折点,比如《老奶奶和驴子》中,老奶奶从乡下来到镇上,镇上脏乱差的景象打破了奶奶原本平静的生活,故事出现转折。这种障碍或者诱惑对于一个曲折的故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们向读者展现了那些不平衡的负面的行为所形成的混乱的场面或者危险的境地,在这里通常伴随着重复,重复的歌谣、重复的行为,或者是“累加型”的行为,一步步推向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让情节呈现出张力。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了被超越、被改变或者被消灭。
后者则是在冲突爆发后给不平衡态转向平衡态提供契机,它们的出现将推动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的转变,例如在《抱怨的鲸鱼》中帮助者和引导者就是鲸鱼记忆深处的鲸鱼之歌以及闻声前来帮忙的鲸鱼群,这些推动了鲸鱼的获救和最后的不再抱怨的行为改变,它们为达到平衡态提供了可能。在故事中承担这一角色的有主人公身边的人和物,比如《张牙舞爪的小螃蟹》里的乌龟,《爱帮人的小棕仙》里的奶奶等,总是有善良的智者耐心而温柔的陪伴着故事的主人公成长,营造一种安心和谐的氛围,让他们知道即使这个小主人公(实际上也是小读者自己)做得不对或者遇到了困难、即使周围很多人不喜欢这个主人公,但是仍然会有人陪伴并帮助他,从而给小读者们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也要看到,故事中承担帮助者角色的往往还包括主人公自己,小螃蟹最终能和其它动物一起玩不仅有海龟和海藻手套的帮忙,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小男孩最终能够让爸爸开心起来不止有奶奶的指路,也有他很早去森林里找猫头鹰要谜语并找到答案的努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会在情节的推动下产生自发的内在力量以达成最后的平衡,他们不是通过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负罪感而改变,而是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不要试图说教或者引发内疚感”。
而除了以上两种隐喻角色之外,还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角色,那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以及身边一些主要的人物。主人公一般是小读者自身投射的对象,而主人公身边的人物也对应着现实生活中读者身边的一些人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投射性的连接,读者在读故事的时候才能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建立想象的桥梁。使读者产生投射的形象需要与读者,即需要被治愈的人或群体,有一定的亲近感,要亲近他们的生活,例如用他们喜欢的动物、植物、颜色,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和特定群体联系紧密的元素以拉近读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二者之间又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故事的指向性太强,和现实生活太相似,读者很容易从故事中脱离出来,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就提到艺术和实际的人生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也是必需的。而且和指向性太强,容易让故事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儿童原本可以展开的丰富的想象被实际现实所束缚,也消解了故事或者说艺术本身应具有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运用故事改掉爱掐人的行为时,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直接用一个爱掐人的小朋友,而是一只爱用钳子伤害别人的小螃蟹。
02
情节
谈完隐喻后,接下来分析故事的情节,情节可以制造出紧张的氛围和张力,推动达成健康而积极的平衡状态。疗愈性故事的情节模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大类,第一种是“平衡—平衡”,第二种是“不平衡——矛盾冲突——转变——平衡”。
第一种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节相对简单,没有曲折变化,“一路高歌”的不断正向强化的重复和变奏(参见佩里·诺德曼《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的概念)展现出行为的应然之态,在这种模式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不断的正向强化,如《德贝的靴子》。一种是在首尾的平衡态中加入矛盾冲突,引发行为进一步变化,最终再次达到平衡态,而第二次的平衡相对于第一次存在着螺旋式的上升,是存在主动意识选择后的回归,比如在《老奶奶和驴子》中,老奶奶原本平静的生活被脏乱的小镇打破,她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这种状况,并吸引了其他人共同参与,最终让小镇变得美丽,恢复宁静美好生活,而这种生活是经历了主动的争取和努力,经历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获得的,并且也由“小家”的宁静上升为“大家”的幸福。
第二大类是由“不平衡”转向“平衡”,中间经历了更为曲折的情节变化。对于不平衡状态一般需要通过一系列负面行为进行描述,比如爱抱怨的小鲸鱼不停唱着“抱怨之歌”,无所事事的狒狒总是说着“真没劲”“那实在没劲”这种话,在这种负面的不平衡状态的描述中,也常常会出现变奏的情节或者重复的歌谣,增加故事的韵律感,同时增加情节的张力,其目的是为了将情节推向矛盾冲突的爆发点。当矛盾爆发后,原有的行为模式和节奏无法继续,这时引导者和帮助者出现,通过外界的帮助和自我的觉醒开始转变,开始出现正面的积极的行为,而此时往往都会呈现出一些刺激来强化这一积极的行为,如小红马在接受农夫的抚摸和刷毛后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舒服并睡了一个好觉,身边的其它动物也因此能睡个安稳觉,这些自发的感受以及外界的反馈都是对积极转变行为的强化,这也体现了行为主义中的“R-S”的过程。通过在故事中对主人公行为的强化,也是通过投射作用对读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发挥故事的疗愈作用。最终故事达到平衡态,形成积极、健康、正面的结局,也就是作者说的解决方案。
03
故事
为什么故事以及那些著名的童话故事都拥有幸福美好的结局呢?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呢?首先是故事和宗教的区别,宗教大多是通过引发人的负罪感和恐惧感从而产生内在的力量,最典型的便是“原罪论”,这使得其首要追求是消解痛苦,其次才是获得快乐和真善美。故事(儿童文学)是通过虽然曲折但最终是积极结尾的模式来传达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人生观,是通过正向的强化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实现转变,教育是具有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隐秘的力量。在转变过程中孩子应该能够真切感受到挚爱之人的陪伴、爱护和信任,从而从小培育稳定而充足的心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应该能让孩子感觉到成长是一件自然而快乐、明朗而轻快的事情,是通过充足的爱和积极的心理能量驱动的,而不是用内疚和恐惧感驱动。
有一种声音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童话故事的结局总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是现实生活却充满了无奈的离别和错过;童话中总是充满了真善美,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可是现实生活却充斥着人性的黑暗和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孩子们注定要走进这个社会、注定要看见世界的真实面目,那营造这些“虚幻的乐园”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质疑孩子被“过度保护”,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面对真实世界和童话之间的落差,可是不正是因为现实世界过于严酷,才需要让孩子先浸润在童话之中,在美好的故事里做好准备吗?故事中营造的美好的世界,书写的积极健康的结局给了孩子充足的心理安全感和对真善美最直接的理解感知,这些都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铺垫富有弹性的温柔的缓冲去面对残酷的世界,让他们不至于被现实中存在的黑暗所吓倒或扭曲,不至于丧失希望和信心,因为他们心里积蓄了能量,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打好了“精神底子”。
现在一些家长和老师为了不让孩子变得“娇生惯养”,让孩子更加“坚强”,开始实行挫折教育,以期让孩子“越挫越勇”。但是很多人都曲解了“挫折教育”的本意,将其变为“打压式教育”、“否定式教育”、“刁难式教育”,这种伪挫折教育摧毁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着苦难,长期处于低自尊水平,成长变成一件困难痛苦的事情,久而久之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大人们“好心逼迫”下突破的极限可能也是孩子对世界、对生活信任和期待的底线。李一诺曾有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大意是说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以后身体可能会面临的考验和打击,那么你是选择让他现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是现在就让他遍体鳞伤以提前适应未来的考验呢?答案不言而喻,这些带着乌托邦性质的故事的意义也在于此。
本文作者
林兴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
“绘本教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zz/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