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搜索下载一条一条
语文老师樊阳,在一线从教30余年,
22岁,刚走上讲台,他就在思考,
“到底语文课,我们在教些什么?”
“为什么和数理化相比,
语文课让学生收获感最少?”
“一篇篇课文之间,为什么缺乏关联性?”
▲
樊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中学语文正高级老师
教育部模范教师、上海教书育人楷模
年,樊阳改变了自己的课堂,
他成立语文小组,
带着孩子们学习课本之外的人文知识,
推行“整本书阅读”。
后来,他在上海成立人文公益讲坛,
以人文阅读和人文行走,
来对抗功利和焦虑的时代氛围,
被学生称为“启蒙我一生的语文老师”。
年初,一条邀请樊阳来做客,
我们还采访了他过去和现在的学生,
以及身边的同行者;他告诉我们:
“人文教育符合教育的本质,
一个人如果有人文学习的眼界,
课内成绩也绝对不会差。”
“其实我不在乎学生考了多少个四大名校,
他一定是要做一个好人。”
撰文:陈沁
责编:陈子文
周六,刚入夜,时钟走到6点,上海杨浦区靖宇南路一个老式小区,顶楼的一户人家,即将迎来二十余次推门声。时钟走掉半圈,所有人终于都找到位置坐好了。
沙发、板凳、椅子,不大的客厅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走动空间,连厨房门口,都坐着两个人。一面墙壁上,投影仪放着《诗经》选段,这一讲,樊阳想和孩子们讨论文学的两个核心主题:人所经受的社会现实,人自身的生命追求。
他把这些看似艰深、遥远的命题——在孩子们的意义上——落实在两个提问里,如果你是“周天子”,你通过《诗经》,能了解到怎样的社会民情?又有哪些诗句,击中你人性的最深处?
▲
除了人文阅读,樊阳带学生走出书斋进行教学
看似宏大的命题,变得具象了。想象自己是他者(周天子),从而走出自身,去观察更广阔的世情。在诗句中被击中、被感动、被震撼,则是要孩子们走回自身。
不久前,语文老师郭初阳也来此旁听,据他回忆,“从6点多到9点结束,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后樊阳和学生们说,‘你们可以走了’,竟没有一个人动身。”
郭初阳也把这个讲坛现场,称之为“围绕一本书研讨的微型学习共同体”,这里的关键词,是“一本书”。同为语文老师,对“单篇课文”和“整本书阅读”的敏感是一致的,在樊阳看来,单篇课文的语文学习,并不利于孩子们对完整的人性的理解,而阅读整本书,才能让人真正建立起文明史观。
如今,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早在年,身在陕西的樊阳,就已在课后的语文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们进行整本书阅读。
当年,这个年仅22岁,初入教职的年轻语文老师意识到,“如果我的学生根本不喜欢读书,那我这个母语老师就是失败的。”
这个20㎡左右的客厅,在疫情后被重新启用,每到周六晚上,它变身樊阳的人文公益讲坛。客厅还有一个物什引人注目,在一个白板架子上,黏着一张中国地形图。
蔚蓝的海洋,彩色的国度,让人想起少年时代的地理课。在语文老师樊阳眼里,地图的意义不可小觑,人得有个“地球观”,思维才不会拘在方寸之地上。
樊阳是60后,从教已经30余年,至今也仍在一线教六年级的语文课。他的课堂以活跃出名,比如他会鼓励学生“插嘴”,鼓励学生做口述家史,讲到兴起时,会和学生们一起舞之蹈之。因为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学生看他的眼神,甚至是有光的。
▲
讲坛助教老师万蓓蕾和樊阳在行读教学中
助教老师万蓓蕾,现在是人文公益讲坛的主要管理者。她最初来到樊阳人文公益讲坛,也是出于“自利”目的,她想“看看厉害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有点“偷师学艺”的意思。旁听完“希伯来文明”的课程,却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她在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高中部,任知识论课程的老师。“知识论”,听起来有点哲学意味,主要的内容,其实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得知识的路径和方法。万蓓蕾刚开始教这门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1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