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读后感 >> 正文 >> 正文

谁杀死了我们心中的小王子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18/5/1

好报原创作品,作者:报大人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个小王子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面目可憎?

小王子

注:本文对电影《小王子》有轻度剧透。文末有彩蛋。

电影版《小王子》上映了,朋友圈跟着大火,每天要刷出很多篇带“小王子”关键词的文章来,金句流淌,鸡汤汹涌,大家都在感怀逝去的童心。

用不了一个月,“小王子”潮就会渐渐退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苦闷的生活每天还得继续,童心依旧遥远,当新的鸡汤汹涌而来时,他们又会在心里再次泛起涟漪。

如此循环往复,一生就这么交付了?

道理似乎很容易明白:做梦容易,按梦想去生活,则难。

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习惯了这样。他们会说,这就是生活嘛。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这是那个来自B-星球的小王子所反对的生活。对小王子来说,一朵与他在小小星球上互相依恋的玫瑰花,胜过世间一切。

小王子就是青涩,就是单纯,就是为爱情动心的力量,就是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世界,就是享受一切简单的美好,就是把碎布片编成的布娃娃看得比金钱和奢侈事物更重要的那份纯真。

小王子就是我们天真浪漫的童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王子,每一个孩子来到世间,都闪耀着神性的光辉。小孩子的好奇里蕴含着天才的基因,小孩子的天真无邪的欢笑里有生命最高的喜悦。

但是,但是……

是谁杀死了我们心中的“小王子”?

从你臣服于大人的逻辑时,你心中的小王子就开始慢性死亡。当你变成一个成人后,很可能就去扼杀下一个小王子。如此循环往复。(让我想起最近追的一个僵尸片《丧尸国度》)

当《小王子》一书中的飞行员6岁时,怀着天真浪漫的童心,拿起笔画下了蛇吞象的画面时,大人们说:“这是帽子”。大人们总是根据匆忙的一瞥迅速得出结论。他们不会用心去看。用心的人才能看到本质。大人们不用心是因为他们总是在忙着“正事”。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细细打量、用心体会的热情。

当6岁的飞行员试图画得更明白时,大人觉得他不务正业了,劝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好数学、地理、数学、语文这些关系到未来生存的实用课程上。

为了使自己不变成“异端”,小小飞行员跟大人妥协了,他放弃了画画的爱好,后来学会了驾飞机——一项实用本领,当了飞行员。

还有电影中的那位小女孩,她的人生完全由妈妈一手操控,具有强烈“危机意识”的妈妈出于爱她的目的,为她的一生做好了规划图,她必须每天按照规划图,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样不自然的人生自然没有乐趣可言。

看起来,我们心中的“小王子”是被成人杀死的。当一个小孩长大,成人就会用自己的眼光和规范影响小孩,直到小孩脱离幼稚,变成一个“成熟”的大人。

而“成熟”,就是干正经事,抛弃生活中那些“无用”的事情。就像一个健身狂抛弃他们身体里的脂肪。

这个世界终究是由成人在掌控,因此随着小孩长大,简直无可逃避地陷入成人逻辑的埋伏圈,你要么压抑自己的本真,要么放弃自我,把自己变为一个“成人”。

成人逻辑也没有错,因为那是人类“生存经验”的总结。人总得先不饿肚子,不被风吹雨淋了,才有心思唱歌,跳舞,谈情说爱,繁衍下一代,做白日梦、搞艺术创造……

但人们在受益于传统生存经验的同时,也会产生过度依赖,甚至导致盲目。因为熟路比生路更安全,费更少的脑细胞。长此以往,坏结果是:他们不会认真打量眼前出现的每一样事物,用心去感受它,他们评断事物的标准,也倾向于“是否对生存有利”。

因此从小孩到大人的过程中,小孩那种对万事万物天生的好奇感不断遭到扼杀,那种聚焦于无用事物的热情不断被打击,因为太多的好奇不利于生存,“无用事物”看起来也是对人类有限生存资源的浪费。

成人不相信好奇心和无用事物也有可能转化为生存的能量。至少成人的理性告诉自己:不能干任何危及生存的冒险举动。

加之对更多生存资源的贪婪,和对失去生存资源的恐惧,让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不断得到固化和加强。

人类的虚荣心也主要聚焦在比谁生存得更好,谁占有的生存资源更多。我比你美,我比你更有钱,我房子比你的大,我车子比你的豪华,我全身都是名牌你不是,你穷所以你是LOW逼,我比你优越所以我幸福……

虚荣心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彰显和虚幻的幸福感。当人沉浸在真正的幸福感当中,是会失去虚荣心的。说到底,幸福感是不可能比较的。

于是,随着成长,本应是感受万物并从中获取愉悦感的那一颗心,被种种外物绑架,深沉的幸福感没了,活着的动力变成了虚荣心,本质已经变味了,而我们知道,真正的快乐和外在的虚荣是小孩与成人的本质差别,这也是成年人比小孩活得痛苦的原因。

而每一个怀有生存恐惧或虚荣自骄的成年人,都觉得自己必须好好引导自己的孩子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他们将他们的恐惧或虚荣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作为一种“智慧”来传递。

他们的幸福感是买椟还珠式的,最终也会让自己的孩子,丢掉宝贵的珍珠,只留下一个看似华丽丽的空盒子。

所有的大人都觉得这样是对的。在孩子身上复制自身是他们的义务。即使他骨子里是一个自卑的人,他也认为能教出一个自信的孩子来。更不要说,徒有虚荣外表的人,能教出一个保持纯真的孩子。

成人世界就是这样给小孩制造了一条条“失去童真”的流水线。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身上的神性也逐渐黯淡,消失。

大人们,失去了纯真、忘记了自己曾是一个儿童的大人们,一个个活在自己孤独的星球上,千姿百态,却又那么雷同。

他们有的像国王,迷恋权力,需要服从,沉浸在控制欲中,享受着唯我独尊的感觉,却不知道他的这种感觉是多么虚幻不实。

他们有的像酒鬼,行尸走肉地活着,不满意自己,又为自己的不堪、堕落不停地找借口,陷入生活的逻辑怪圈之中。

他们有的像商人,只关心数字,忙于数字的增加,却从来不曾闻过一次花香,从来不曾抬眼看一眼星空,从来不曾爱过任何一个人……数字不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工具,数字变成了他们的生活本身。

有的则像爱慕虚荣的人,喜欢接受别人的尊敬和赞扬,却早遗忘了真实的自己。

有的像点灯人,循规蹈矩,思维僵化,以不合理规矩的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却又成为不合理规矩的忠实执行者,缺乏变通能力,把宝贵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陈规陋习中。

有的则像那位地理学家,戴着专家学者的帽子,却是一位学术官僚,坐在书斋里制造垃圾,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却自命清高,自诩渊博,自我感觉良好……

在电影《小王子》中,就连小王子长成了“王子先生”后,竟也忘记了初心,因为他有了一份工作,心怀恐惧,生怕失去这份工作,每天活得像个奴隶,而在他身后的都市写字楼里,则是成千上万像他一样忙碌着的工作者身影,像是人类的工蚁。

这些貌似荒诞、夸张的童话式的角色与情节设置,却狠狠地射中了现实生活。人们忙于“正经事”,却早已忘掉了用心看清生活本质的能力。

就像小王子所说的,人们乘坐特快列车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寻找什么。人们现在再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任何东西了,他们无论需要什么,都去商场购买——但有一样东西哪里都买不到,那就是感情。所以人们再也找不到朋友了。

人们找到了一个个合理的社会角色,却丢弃了作为自然之子的天性。迎合了他人的目光,却忽略了自己的成长,获得了一些小利益,却忘记了出发的初衷,和生命真正的目的。

下面是一组由英国艺术家SteveCutts绘制的关于成人社会的插画。残酷吗?不,它很真实。

生命之所以有趣,就在于过程中的体验。

一个人,只有跟随自己心灵的指引,而非俗世的规矩去生活,在自由舒适的关系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才有可能实现此生最深切的渴望,使灵魂获得最深刻、最灿烂的欢乐。

问题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

拥有一颗童心是幸运的。

但保持一颗童心,是不容易的。因为所有世故的力量,都是杀死童心的敌人。这种力量,无所不在。

不过,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多么险恶压抑的环境里,却永远都存在着异类、存在着并未丧失童心的成年人,那个一脸顽皮笑容的爱因斯坦,那个把解剖学、科学和艺术都玩遍了的达·芬奇,那个在妻子死了后“击盆而歌”的疯子一般的庄子,或者那个从小成绩不好、不爱听话,却在长大后拥有最灿烂笑容和最丰富生活的,令你羡慕妒忌恨的某位童年小伙伴……

也许你看了《小王子》后颇有感触,想要有所改变。那么,请从一件也许会遭到你身边人讥笑却在你心中极端重要的事情开始吧。

如果你真打算开始了,莫忘告诉我。

本文结束之际,推荐一个善本《小王子》

由紫图图书最新策划出版、由万册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妈老师》作者尹建莉倾情翻译的《小王子》,为目前国内诸多版本当中译笔极佳的一种。报大人已阅,并且点赞。

另外作为好报福利,好报将抽选5名读者赠送此书。请你写一段你对《小王子》的感悟或讲述一段你与《小王子》的故事(最好不要超出字),发送给好报后台或者邮件:wu

haobao.net,即有机会。好报将抽选最精彩的5名留言者赠出此书。

好报是报大人运营的生活试验自媒体平台,以原创文章探讨自由生活种种话题。所有文章免费阅读。如果喜欢可打赏支持。金额随意。打赏超元者请添加freelifelaobao,邀请你加入好报自由部落群。好报也欢迎一切探讨自由生活的原创投稿。

点“阅读原文”看

她离开繁华的京城,回到世外桃源一般的故乡,种苹果,照顾父亲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治愈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