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读后感 >> 正文 >> 正文

电影小王子是怎么杀死小说小王子的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17/11/15

电影《小王子》是怎么杀死小说《小王子》的?

文/魏智渊

走出电影院,我想,这次,《小王子》大概的确是死了。作为电影的《小王子》,杀死了作为原著的《小王子》。——可能,唯一的原因,是它已经活得太久了。

1

电影给《小王子》用好莱坞惯用的手法,交织着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层级分明,所有人遵循效率主义原则拼命往上爬的社会里,一个单亲妈妈,如何遵循这个刻板化的社会的生存逻辑,为了女儿能读名校而购买学区房,并让女儿为进入名校做准备。结果,听话顺从的女儿遭遇了飞行员,了解了小王子的故事,并因此从一个被动听话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反抗僵化体制的积极主动的人,甚至拯救了小王子。

第二个故事,则讲的是小王子其实并没有死,他被这套现代体制,被黑心的商人,变成一体制中的一颗螺丝钉,变成了一个拼命想要保住自己工作的“大人”。而为了满足生病垂危的飞行员的心愿,小姑娘在寻找小王子的过程中拯救了他,并且,他们合力拯救了被商人囚禁起来的星星们。最后,小王子回到了B星球,然后玫瑰已经死了……

显然,这是两个典型的好莱坞故事。

典型的好莱坞故事,都具有英雄主义的叙事结构,即所谓英雄的旅程。按照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说法,英雄的旅程由12部分组成:1、普通的世界;2、冒险的召唤;3、对冒险的拒绝,或者说是抵触;4、与智者的相遇;5、穿越第一个极限;6、测试、盟友、敌人;7、接近深层的洞穴;8、严峻的考验;9、得到嘉奖;10、回去的路;11、复活;12、满载而归。

这12个部分,其实只是四个部分,类似于中国文论中的“起承转合”。

起:人物生活在惯常的世界中。例如,小女孩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小王子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承:日常生活被打破,开始出现意外。飞行员出现在小女孩的生活中,小女孩出现在小王子的生活中,原本的生活无法再继续,但主人公都会抗拒新的命运,企图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去,但实际上已经回不去了,生活被撕开了一道裂缝。

转:转化发生了,外在的召唤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小女孩开始主动掌控自己的命运,小王子开始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转化在深层次的内心发生。

合:惯常的世界被更新为一个新的世界。小女孩和小王子都摆脱了被机械逻辑奴役的命运,从大人重新变成小孩。

在第一个故事中,飞行员是小女孩转化的帮助者(智者),在第二个故事中,小女孩是小王子转化的帮助者。这两个故事套在一起,是好莱坞故事的经典模式。

然而,第三个故事呢?

实际上,第三个故事消失了,或者说被消解了。小王子的故事并不开始于遭遇玫瑰,而开始于遭遇小女孩。

换句话说,《小王子》被杀死了,电影更像是《小王子》后传。

2

那么,原著《小王子》,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原著中,飞行员是一个讲述者(视角)。之所以选择飞行员是个讲述者,是因为他是能够沟通成人世界(住在不同星球上的人)和孩子世界的人(小王子)。

而所讲述的小王子的故事,也拥有自身的结构:

起:小王子遭遇玫瑰,但是关系遇到一些问题。

承:小王子离开B星球,去寻找答案。

转:小王子遭遇狐狸,明白了关系的真谛(或者说爱的真谛)。

合:小王子以死亡的方式“返回”到玫瑰身边。

在这个故事中,帮助者(智者)是狐狸和蛇。

但《小王子》不是一个英雄主义叙事,而是一个存在主义叙事,是诗与思交织的产物,是作者对存在本身的沉思。

因此,在《小王子》中,确实有着对现代体制(效率主义)对人的异化的批判,且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小王子在许多星球上的经历。但是,“承”不是故事的关键,“转”才是。所以《小王子》真正的意义,或者说第一主题,仍然与玫瑰有关,乃是对爱的真谛的追寻。但是作者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将这一追寻,放在了对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批判的背景下,从而让这一主题获得了深远的意义。但作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只是在写一部爱情作品或社会批判作品,他乃是借探讨爱、关系、死亡等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

因为这是诗性的沉思性的作品,所以,圣埃克苏佩里更多的采用象征和白描的手法来点染。几处要害,刀刀见血。

例如小王子与玫瑰的故事,短短几千字,一个公主般美丽、骄傲,又带着点虚荣的玫瑰,以及纯真而敏感的小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单是玫瑰的出生,就足以成为传奇,更不用说玫瑰离开小王子时的那咀嚼不尽的潜台词。

但是这一切在电影中都消失了。没有玫瑰,只有一段苍白的未被影像唤醒的台词。玫瑰甚至缺乏形象,没有表情。

电影以这种方式杀死了玫瑰。

再如小王子遭遇狐狸,这在原著中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原著的三大重心,无非是小王子与玫瑰、小王子与狐狸以及最后的死亡对话,但这三处都被削弱了,扁平化了,变成了没有力量的苍白的陈述。在电影中,小王子与狐狸的相互驯养,忽然间变得莫明其妙。本来,电影应该还原这个建立关系的过程。原作是多么精妙!狐狸通过指引以及与小王子建立关系,揭示了驯养、仪式等在生命中的意义。本来以为这里会有音乐,有大片的金黄色的麦浪……

电影杀死了原著中的核心故事,就像商人用机器绞杀星星一样,然后把它制作成大人们需要的零件,以赚取票房。

3

电影以好莱坞的方式(虽然是法国电影),“成功地”将一个存在主义叙事,转化为英雄主义叙事。

电影杀死了玫瑰,杀死了《小王子》(原著故事),那么,它是怎样杀死小王子的?

怎么比喻呢?就好像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搬上荧幕后,哈姆雷特变成了狮子王。原著中的小王子,如同哈姆雷特,原本是忧郁的,迷惘的,充满了内在冲突,并通过狐狸和蛇(包括死亡)获得领会和解脱,但电影活生生地把诗人和先知变成了反抗体制的革命斗士,把贾宝玉变成了焦大。

杀死小王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是将小王子的内部冲突,变成了外部冲突,变成了体制与自由之间的对立,变成了一场反异化的战争。而在原著中,之所以小王子所住的B星球很小,正是因为作者要采用象征的或寓言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在的冲突与转化。小王子离开玫瑰,不是因为家长的阻挠,而是因为他那时候太年青,还不懂得爱情。

于是,玫瑰的命运,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小王子》中,玫瑰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玫瑰,小王子就活不下来,她就是小王子的全部,以至于小王子不惜以死亡的方式返回到玫瑰身边。但在电影中,玫瑰终于不再是中心,而成为英雄的道具。就像电影中通常女主人公的死亡一样,她们只是陪衬英雄的工具,以显现英雄的力量与爱情。她们以自己的死亡为营养,让英雄得以成熟,并且免除了道德责难。在男权社会中,这是被所有人潜意识中都接受的逻辑。

而一旦小王子被放进英雄叙事或解放叙事的逻辑中,重心就变化了。重要的是小王子被被奴役的命运开始,被小女孩唤醒,然后通过反抗走上了解放的道路,并最终打碎了枷锁,获得了胜利。这时候,玫瑰的死亡,甚至获得不了小王子的眼泪。

换句话说,作者不想让小王子长大,但是电影还是让他长大了。

以让他长大,成为英雄的方式,电影成功地杀死了小王子。

4

为什么电影必须杀死小王子?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因为导演本该是“飞行员”,却不幸只是“商人”。

在这个盛行3D、游戏的网络时代里,真实的小王子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他那纯粹的忧郁,对一朵玫瑰用尽生命的追寻和守护,实际上很难被真正地理解。而人与人之间,也早就很难被相互驯养,







































临沂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hg/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