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由于工人工作时效率不太高,影响了生产进度。公司决定推行一项新制度,让工人以“工作日志”的形式,详细记录自己每天、每时做了哪些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几天后,公司领导下到一线班组,检查新制度的落实情况。结果发现,一班工人存在抵触情绪,记录的工作日志应付了事;二班工人很积极,工作日志写得认真仔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来,新制度推行后——
一班长回到班里,告诉工人说,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写工作日志,统计工作量,纳入每月绩效考核。这话本身没有毛病,但工人听到“绩效考核”,难免心里犯嘀咕:每月就挣这么一点儿钱,总被考核,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有了这种思想,这项工作自然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二班长回到班里,琢磨一下,怎么传达新制度,才能被大家接受。他是这样说的: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写工作日志,统计工作量。咱们平常干了那么多活儿,领导离咱太远,根本看不见,正好借这个机会好好向领导展示工作业绩。领导一高兴,咱以后的工作才好干嘛。工人一听,觉得这话说得在理,执行时当然比较用心。
很多时候,公司顶层在设定某一项制度时,初衷往往是好的,可落实到基层班组,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线员工并不买账。究其原因,就是制度、政策在向下传达的过程中,变了调儿、走了样儿。凡事多为员工着想,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其讲积极的一面,才能真正使指令得到支持和落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