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小王子 >> 小王子电影 >> 正文 >> 正文

阅享读书7月第二周小伙伴打卡推荐

来源:小王子 时间:2021/7/27
每周管理组都会收集整理群内优质打卡内容然后在这里贴出来,方便大家阅读分享你可以在末尾给你喜欢的分享投上一票(多选)本期推荐

.07.12-.07.18

(排名不分先后)

打卡人:小王子

打卡书籍:《西线无战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打卡人:小爱

打卡书籍:《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剧》孙述宇

打卡人:张剑

打卡书籍:《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打卡人:感叹号

打卡书籍:《钟鼓楼》刘心武

打卡人:新世纪福报战士

打卡书籍:《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

打卡人:彻夜迷梦

打卡书籍:《帕斯捷尔纳克的诗》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打卡人:Bruce

打卡书籍:《终结小脚》秦军校摄

打卡人:小尧耳

打卡书籍:《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乔安娜.拉斯

打卡人:蔓藤的回旋

打卡书籍:《人间失格》太宰治

原文分享

小王子

《西线无战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说到“西线无战事”这个词,我最先想到的其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同时,英法两国在西线和德国形成的“静坐的战争”,只有那几十天才是真真正正的“西线无战事”

而二十多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地狱”之名曾震慑着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以至于英法在二战前仍沉浸于畏战情绪,对纳粹德国一味绥靖。

②雷马克18岁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年发表本书。次年本书被美国改编为电影震惊世界。年,雷马克移居瑞士。年,希特勒上台执政,本书被纳粹列为禁书——被禁的理由我们已经知道了。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打响,雷马克流亡美国并在47年入美国籍,年因病去世。

③可惜的是,雷马克笔下的主角保罗没能像他一样挺过战争。

年8月,一列德国运兵火车徐徐开赴西线。车窗内挤满了士兵。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都在其中。他们的心情或有不同,但大多数人都无比确信他们会在几周后成为胜利者。

但他们不会预知这场战争释放的杀伤力。他们以为他们会像父辈或祖父辈一样英勇地与敌人搏斗,却不知昔日的战争,无法与由重炮、飞机、潜艇、坦克,以及毒气和喷火器构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相比。

据统计,一战共计16,,人死亡

其中士兵9,,名

平民6,,名

共计21,,名士兵受伤(或致残)

共计万至1亿人受到战争伤害。

④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本书,我会用“平淡”和“混乱”

平淡是指本书用非常平静寡淡的语气描述着无比惨烈的战地情况,不加任何修辞和描述性语言,平静到冷酷和麻木——而这恰恰是上过战场的士兵的心理,否则他根本无法在战场上生存。

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变得冷酷、爱猜忌、无情、满怀仇恨、残忍粗鲁——但这样很好,因为我们正缺乏这些特质。假如不经过这场训练,就直接把我们送进战壕,那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疯掉。”

⑤混乱则是指,我读到最后也没搞懂主人公究竟隶属哪个部队,在战场的哪个位置,执行了什么任务,参与了什么战役,被哪支部队打败。

这不怪作者,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有多少士兵能知道这些呢?他们在战争中不过也是任人驱使罢了。

⑥这本书时常让我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我没看过书),时刻让我想起龙文章对乡亲们大声呼喊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王翰的凉州词我四岁就会背,但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其背后的慷慨悲壮。

据电视剧的弹幕说,在书中主角团都战死了。

死得很不悲壮,死得轻于鸿毛。

就和书中的主角团一样。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⑦我在中学历史和各种纪录片中了解到的一战,一直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

战争中没有正义的一方,而且所有战士都非常狂热。

直到我翻开,读懂了这本书。

一场遭遇战让他们折损过半,他们却因意外地能够获取两倍食物而高兴。

保罗和战友为躲避敌军炮火躲进坟地,结果很多人又葬身于此。

保罗中途休假,面对父亲乡亲好奇的提问不胜其烦。

他们对女人的渴求(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二战时蒙哥马利会提出增派女护士)

保罗在战壕中遭遇敌军,果断将其杀死后又不甚后悔……

我觉得我,包括很多“业余战争爱好者”都太天真了。除了战争狂人,还有谁会喜欢战争呢?

⑧让这本书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放大的,是作者写这本书,和我读这本书的年代。

本书写于年。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因为以作者为代表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一战亲历者,战争创伤者,他们如此苦心孤诣的反对战争,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仅仅十年之后,还是作者所在的国家挑起的二战,规模和伤亡又远超一战。

我一直认为,学习历史,一定要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

我无法想象,年的德国人、欧洲人在经历过一战,又看过本书后,当他们迎接二战时是怎样的心绪。

⑨他们一生无名,清白无辜——假如我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姓名,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忧愁,或许我的感动会有目标,会转为同情。但现在,我只感到他们身后芸芸众生的痛苦、人生可怕的愁绪和人类的冷酷无情。

一道命令就能让这些沉默的身影变为我们的敌人,或变为我们的朋友。某张桌子上放着一份我们无从知晓的某人签署的文件。于是本该遭世人蔑视、受到最高制裁的罪恶成了我们持续多年的至高目标。

小爱

《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剧》孙述宇

开头就被一句话击中了“一般人若是带着看淫书或看消闲书的心情来读,看见只有些家庭琐事。"

在读《金瓶梅》的时候和别人说起,对方总是先一脸猥琐然后意味深长,我每每想和他们说明这本书的精彩根本不在那床笫之间,对方也总是讪讪了之。那些人道听途说,以为这本书的特色就是床笫间事,但是本书作者指明,其实床笫之间是晚明文学里面的家常,并不是兰陵笑笑生想要着重表达的东西,死亡才是《金瓶梅》作者独特关心的事。也是我在读《金瓶梅》忽略之处,说到这不禁有些惭愧。我只看到市井之间的腌臜与腐败、人心险恶与欲望。死亡在西方的小说中经常被提及探讨的,例如三岛由纪夫、托尔斯泰等,西方宗教认为死才是人之奥义,生活只是死亡的前期准备。而我们中国人的文学作品里却极少讨论这个话题,遇上了就扯及神鬼又或者向阳而生。而笑笑生从宋惠莲、官歌、李瓶儿、西门庆、潘金莲、庞春梅等人的死亡谈及死亡时的孤寂、命运的贪婪与不可逆等,正面谈论了死亡的意义。西门庆的死路从小说的开头,遇上潘金莲时候就已经展开了,因果注定。那些环绕着将死之人的生人泪痕还未干就可嬉笑怒骂仍旧过着自己的日子,这生与死的对比还挺凄惨的。

还有一个关于书名的解读也解惑我对《金瓶梅》为何着重带上春梅的疑问。孙述宇分析说取“金瓶梅”三人之名命名这本书也是有作者的致意在里面的。他们三人是全篇幅里淫欲笔墨最重的,故也是淫欲的指代。这如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神父向米嘉深深鞠一个躬,是因为米嘉的情与欲很强,人生的道路会是很苦的。神父的慈悲与兰陵笑笑生的慈悲表现很像,都对这种人生充满苦难与凄惨的人表达同情,取“金瓶梅”三人的名字也是向人生的苦致意。而也由此再次说明,如果把书中那些猥亵的部分都拿掉也就不能成书了。

《金瓶梅》的研究不亚于《红楼梦》的探索,甚至比之更甚,也是碍于那些不可说的桥段耽误了书本身的成就。毕竟红楼那般幻境之美在现实世界是容易破灭的,真是生活里充满了《金瓶梅》中血淋淋的现实。

张剑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是陀神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读者们称为“人类文学天花板”。第一次读《罪与罚》,是在十年前上大学时,当时就被老陀这种高强度的叙述征服了。最近因为要和朋友们在读书会聊《罪与罚》,再次翻出这本书来重读。

从情节来看,并不复杂,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位贫穷的大学生,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犯罪之后,他内心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疯狂,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无法面对周围人。最后在索尼娅的感召吕下,决定自首,被流放至西伯利亚。罗佳最终得到了救赎,洗涤了灵魂。

单看这个情节,似乎不足以当得起那么高的评价。这里我想引用朋友鸿鸣老师提过的观点——怎样评价一部小说文学性或者说艺术成就的高低?用你读小说原文受到的震撼和冲击,减去你光看故事梗概得到的冲击,两者相减,即是这部小说的文学纯度。(大意如此,原话更精准)也就是说,当你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和结局,你还愿意去读这部小说,那就说明它有足够的文学性。这也许就是纯文学作品和通俗文学的区别,你读一篇推理小说,如果提前被剧透了结局、知道了凶手,你还会去读吗?

比如读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虽然我是阿婆的忠实粉丝),知道了凶手和手法,再去读的震撼和快感,那是大不如前的。从这个角度看,《罪与罚》虽然也有悬疑,也有凶杀,但并不是靠曲折离奇的故事而取胜!读者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已经知道杀人者是谁。但我们依然会被陀神的叙述所打动所震撼,这恰恰说明了这部书的文学纯度。

从题目来看,《罪与罚》,“罪”与“罚”的篇幅其实不成比例:“罪”仅占第一章,第二至六章及尾声都是关于“罚”。那么,是什么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题呢?在我看来,独特的心理主义是构成这部作品的最主要特征。为了激发人物的深层意识,作家有意将他们从惯有的生活轨道上拉开,将其置于危机的状态。陀神在情节设置上从一场灾难转到另一场灾难,迫使他们一次次地面对那些悬而未决的、终极问题的拷问!

感叹号

《钟鼓楼》刘心武

本周地铁伴侣二号,这本书更适合在北京地铁上读啊!

我在北京一共工作过两年多,由于工作原因,十六个区都跑遍了,对北京的了解甚至可能比天津还要多。我对参观游览什么的完全无感,但借着工作,也看了不少北京的旅游吸引物(最近刚学会的一个专有名词)。比如有一次,我上午在丰台河西地区调研,下午要去河东,时间还算充裕,中午我就溜溜达达地从卢沟桥穿了过去,瞅了瞅石狮子,瞻仰了下抗日纪念馆。即便不因工作外出,公司坐落地也往往大有来头,比如我在北京的最后一家公司就在西直门附近,而前段时间陪孩子读《上下五千年》,明朝的一篇故事里提到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也先的部队就驻扎在西直门外。有时坐在工位上就会想到,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发生过多少历史大事啊?这是西直门,更不要说每天坐着四号线路过的宣武门、菜市口之类的地方了。不过钟鼓楼,我却没有机会去,在看这本书之前都没听说的,而最接近那里的也只去过什刹海,并在那里吃了一碗又贵又难吃的老北京炸酱面。以后再去北京的话,倒是可以好好地去钟鼓楼瞧一瞧。

书的叙事手法让我眼前一亮,一开始我以为会像《官场现形记》那样,一个人物表过之后,就再也不提,但很快就发现,故事是围绕着一个只持续了12个小时的主要事件,用POV的手法把周边的众生勾连起来,进而展现世间百态的。整本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除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局长之外,基本上都是底层的小人物。书中没有主角,或者说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是主角,代表是普罗大众,让每位读者都能或多或少的在这些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书中描写的是四十年前的北京,但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这些人物离我们很近,真的很近。

故事情节略过不提,说一说印象深刻的人物。由于最近一年的经历,书中最触动我的人物是慕樱。她最先是爱上了一位英雄,后来明白了那不是爱,而是敬佩,于是她爱了别人,甚至因此牺牲了两人的前途,然而这可以让她牺牲前途的爱又牺牲了,她又爱上了别人。她有一篇评论,说道爱情的多变性是由爱情的本质决定的,没有爱再去维系婚姻关系是虚伪的,要求专一是封建礼教的陈腐观念等等。故事的笔墨都落在了这不爱的一方,而没有关照那不再被爱的一方。该怎么面对这种不再被爱呢?就那么接受这个现实吗?书中最后借澹台智珠的想法表达出了我所认同的观点,倘若是自由恋爱而缔结的姻缘,便不能儿戏般地随意加以变化;谁都可以用“没有共同语言”以及对方的“庸俗浅薄”来掩盖自己喜新厌旧、趋颜(我把炎改成了颜哈)附势的卑鄙心理。

说完了最讨厌的人物,再说下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陆喜纯。他的出身不好,父母的工作都见不得人,又都早死,但他后来遇到善人,于是成了一个夏目似的人物。他要永远尊重别人的人格,更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即便遭到了他人残酷的污辱,他还是对这个人以德报怨。我曾经也想做这样一个人,但终究没有坚持住。

“陆喜纯就这样度过了他的一天。他创造了美,并让许多人享受到了这没,他自己也便获得了一种美感——当然,这其间也有对美的亵渎和伤害,但是天下创造美的事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呢?陆喜纯骑车往家里去,心里充满了快乐,并且充实了他的抱负......”

新世纪福报战士

《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

关于文学,主要关于俄罗斯文学的散文。出版于前苏联时代。作者结合散文的笔触和小说的叙事,展现了俄罗斯自然、文学之美。收集微尘,熔成合金,锻造玫瑰,实则就是无数作家创作的身影,文学家观察生活,发挥想象,驾驭技巧,完成使命。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俄罗斯自然的描绘,它存在于作者纤细的描绘下、俄罗斯语言和文学中。天气转暖的时候,黑色的沼泽,青蛙蹲在里面,朽叶在里面被雪水融化。冬季,没有结冰的大海阴郁荒凉,森林郁郁苍苍,从海岸延伸到天际。谈论俄罗斯的艺术离不开俄罗斯的自然。

我想到纳博科夫在《天赋》中引用的一段话,出自俄罗斯语法书。“橡树是一种树。玫瑰是一种花。鹿是一种野兽。麻雀是一种鸟。俄罗斯是我们的祖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收集到世界各地关于太阳雨的俄罗斯式形容——公主落泪。

彻夜迷梦

《帕斯捷尔纳克的诗》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他能将自然作语言,语言作自然,用无人企及的精致语言创新自然的景物一种新的造型;并将美作沉思,沉思作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dy/8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