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者刘文典曾以“观世音菩萨”比喻为做人、作文之四标准,我深受启发,于是进一步阐发为教育之道:观、世、音、菩萨。这实际上更是成为一个深刻、明晰、通透的教育领军人物的内在修炼课程。我把这个课程的概要和主旨,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先讲第一个:观。观,是不断调整视野之后的“看见”。一、观,大度看世界。大度,可以是无限大,在宇宙之外看世界,地球也只是一粒尘土,何况我们这些人,微乎其微。大度,也可以无限小,洞察细节,老子讲尽精微、致广大,在生活与工作中,如何驾驭自己?关键在细节上、在分寸上去驾驭。二、观,思维的一种呈现。观,是人的思维的反映。人的思维,有三个元素:一是“洞察”,即“一下子抓住事物本质”;二是“想像”,即“发散、延展一切可能性”;三是“变通”,即“发现或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条件之作用,以适应变化”;这三个元素就像三个两两相交的圆,三者交集处,即为:观点或者立场。最终决定你的行为的,恰恰是你的观点与立场。三、观,实质是心灵感应。《小王子》中,狐狸和小王子道别时,说了一句话: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我们只有用心灵才看得透彻。真正的“观”,是用心灵去感应,就像用手电一样,用一道光去扫过去,心到了,才可知晓究竟始末。讲第二个:世。我并非佛教徒,在传统文化中,我坚守的更多是儒家之道。中国教育的精神之父是孔孟、程朱、王阳明等。然而,自宋元明以降,儒释道三家,尤其儒家与释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中国新文化表述体系,谁也离不开谁,宜相互关照、相互支撑,信心而任物矣。世,是以出世的生命状态,扎实地入世做事。一、将世俗与神圣清晰出来。不必讨厌世俗,在世俗、红尘中修出来的心灵,更加纯粹,更加晶莹。我们渴望的平静、大自在、从容、深远辽阔等,均是在事上磨出来的,无有它途。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可在世俗中去琢磨锻炼,但心必须升起来,越来越高,离世俗远一些,离神圣近一些、再近一些。事实上,身与心清晰地分离出来了的人,都是非凡之人。二、化大为小。再大的抱负、理想、担当,都应化作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充满敬意地、老老实实地做好它,做到分,我们的心就走向了神圣。三、培养做事的意识与能力。世,即人情世故、世道人心,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去:1、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nx.com/xwzsp/13166.html